节约巷今穆源小学围墙上的旌表石碑
一
节约巷南自宝盖路,北至大龙王巷,长70米,宽2.8米,巷的中段分别与雁儿河巷和火星庙巷相交。光绪末年,离节孝祠围墙6尺之外的雁儿湖湖畔开始有了民居并形成巷道,起名节孝祠巷。1953年开展增产节约运动,遂将节孝祠巷和隔壁的冬赈局巷分别改名为节约巷和生产巷。
节约巷内大多处民居形成于清末民初,建筑形制以传统三合院为主。其中节约巷37、39、41、43、45号和雁儿河巷8、11、12、14号民居被公布为镇江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节约巷45号是诚仁堂分局旧址,现为镇江市文物控制单位。诚仁堂分局就是当今“中华老字号”大西路老存仁堂药店的前身。位于大西路436号的老存仁堂,同治末年(1874)由余姚大族许道声(常、镇、通、海兵备道)于节孝祠巷创立。初名为诚仁堂施药局,后搬至浮桥巷,更名存仁堂。清光绪九年(1883),存仁堂由石浮桥迁至西门大街现址,三开间门面房,前后三进,前店后作。抗战前重修门面,将存仁堂更名为“老存仁堂”药号,金字招牌闪烁,以示百年老店。
二
清《丹徒县志》记载:节孝祠,亦名贞节祠,原在银山麓,雍正元年(1723)春日,镇江府筹建“节孝祠”之奏折获批,奉旨在银山(云台山)麓建京江节孝祠。云台山下石坊不断形成规模,有九十七家捐立牌坊,上刻节孝姓氏,立有碑记,历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战火殃及,银山节孝祠建筑被毁。
同治三年(1864),英国人选在云台山废弃的京江节孝祠位置建造领事馆。同治九年(1870)京江节孝祠移建于宝盖山北麓山巷德星宫。
新京江节孝祠坐南朝北,规模庞大,地势南高北低,是旧时封建统治阶级为旌表节孝妇女而设立的祠堂。节孝祠牌坊照壁前原来有水井两口,总坊和祠门以南为文昌宫等庙宇建筑群。时隔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可以从当年外国人拍摄的镇江节孝祠实景照片中,清晰地看到祠内树木丛中那一排排林立的白色牌坊群和壮观的庙宇建筑。
据光绪壬午年(1882)《京江节孝祠汇编》序言中称:京口“自国朝以来,前后得旌着七千余人。”“砖石牌坊周围建三面照壁,内排立石坊门,前后石狮一对,大门一进天井内柏树二株,大厅檐前有新旧石刻碑记,后接穿堂寝室通天楼树柏二株,右首副宅朝南,厨屋二间,天井旁通竹院,院有二门一通德星宫大殿后,一通本祠官厅,官厅朝北三间题曰凌秋仙馆,走廊通大厅,前有厢房,官厅后花园三间,北时木香南栽五桂名曰五桂厅,东首圆门内花园一方,西首墙门内柏树三株,为通天楼之后身,有门通文昌宫新祠之结构也。”
通过以上节孝祠的结构描述以及百年前的老照片可知,当年节孝祠规模之宏伟堪称江南之最。
新京江节孝祠内共有数十座节孝牌坊和80余方碑石,均系朝廷或国家为表彰“守节”“贞烈”妇女而立。汉白玉旌表牌坊和石碑多为楷书阴刻,“圣旨”“旌表”等字样清晰可见。每一座记录节孝妇的石碑上方都有一块清代皇帝旌表的“圣旨”,或民国初年的“大总统旌表令”,是封建礼教残害妇女的见证,也是封建社会套在妇女脖子上的枷锁。在封建礼制的奴役和毒害下,其时所谓的“烈女”“节妇”越来越多,“以身殉夫”“守节终身”者比比皆是。据清中期至宣统年间统计,镇江的贞女、节妇获旌表者就有9200余人。
另据史料记载,第一次鸦片战争镇江保卫战中,面对来势汹汹的侵略者,不少妇女毫无畏惧地助力清军抗英。为掩护巷战中的清兵,宁可自己承受英军枪弹而死。还有一些清军的妻子、母亲因不愿遭受侵略者的凌辱,采用自焚、自尽等方式以身殉国,激励丈夫或儿子奋
勇杀敌报效国家,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清政府为旌表这些忠烈女子,后来在原德星宫中建立了一部分节烈牌坊。
修复前的节孝祠牌坊及碑刻
三
据火星庙巷9号的退休老人朱立东介绍:“光绪末年为了兴办教育,京江节孝祠让出庙宇建筑创办私立敦本学堂,是全市最早的四所名校之一。”
1937年,日寇侵华战争的硝烟打破了节孝祠多年的宁静。镇江沦陷前夕,多架日本飞机对镇江城进行了近两个月的狂轰滥炸,节孝祠也未能幸免。祠内很多石牌坊遭到严重破坏和损毁,废墟一片,满目疮痍。1937年12月8日下午,日军13师团天谷、安达两部队从南门进城,迅速向江边和城西推进。日军在城内大肆屠杀群众,焚烧民房,抢劫财产,强奸妇女,无恶不作,镇江顿时成为人间地狱,被日军屠杀者在万人以上。
宝盖山东麓有一大防空洞,洞内躲避着一批平民,日军竟用机枪扫射,死者有300余人。节孝祠旁火星庙美国牧师兴办的难民收容所内有难民200余人,全部被日军杀死。光是镇江红卍字分会掩埋城区惨遭日军杀害的露尸就有1300多具;仅广东山庄、阳彭山和宝盖山小学对面雁儿河巷的大块空地上,就掩埋有2000多名同胞的尸体。乱葬坑内上下叠有四层尸首,因为埋深较浅,长期散发令人掩鼻的腐尸恶臭,过路者无不暗自凄怆悲愤。正如屠城目击者张怿伯先生写的《镇江沦陷记》中所说,镇江城“无家不破,无室不空;毁坏财物,不计其数;杀戮生命,无从统计”。
抗战期间的敦本学堂被迫停办,新中国成立后改名敦本小学,1953年又曾改名节约巷小学。1957年,节约巷小学与商会街初级小学、伏羲庙小学合并成立宝盖路中心小学。三个校区连成一片,火星庙古戏台也被封闭在学校之内。原伏羲庙在宝盖路244号,现尚存庙门门楼一座及“七贤祠”石门额一块。一段时间为宝盖路中心小学的副门。
宝盖路中心小学原来的大门开在节孝祠巷内围墙南端,离后建的宝盖路有一大段距离。一直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学校才破除节孝祠南侧围墙,将大门挪到了宝盖路上。因校内操场与马路的高差较大,必须通过一层层台阶进出学校大门。
四
新中国成立后,打倒封建迷信。敦本小学的规模不断扩展,必须建造大操场。节孝祠歪歪倒倒的石牌坊被拽倒,原火星庙大殿及附房也全部拆除。当时节约巷的巷道里堆满了石梁、石柱和碑石。此时有人将石料搬回家修房子,铺台阶,垫地坪,还有的运到南郊去修水库。幸运的是,学校砌筑围墙时将部分牌坊的残碑镶嵌于高墙内外立面,使得后人到现在还能够目睹到这一宝贵的历史遗迹。这里的50余方碑刻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1967年宝盖路中心小学与团结中学合并,改名遵义学校,设置初中班。1971年遵义学校升格为镇江市第十六中学,宝盖路中心区的牌子挂到了黑桥小学。火星庙的镇江锁厂搬到王家湾新址之后,为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市佛教协会将原火星庙的庙产,连同古戏台后面一大块地盘全部转让给了学校。
2002年长江路拓宽改造,镇江市旅游职业中学(十七中)因房屋拆迁,临时搬迁到十六中办学。2008年旅游学校迁到南山八公洞路新址,十六中校址恢复为宝盖路小学。同年,镇江市教育区划调整,杨家门的穆源小学与宝盖路小学合并,在宝小原址成立了镇江市穆源民族学校。
1993年,节约巷的节孝祠牌坊及碑刻被公布为市级文保单位。近几年,银山门社区努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扬弃吸收了古代“节孝文化”的精髓,让“善心、友爱、孝道”得以传承。
如今的节约巷已经建成“古善新风街”,巷内随处可见的读书吧、暖心亭、清风栏,无处不散发着和谐文明的新风尚,节约巷正在成为旅游热点和网红打卡地。
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