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上千名游客深夜滞留山上大喊退票、西湖断桥被调侃“要压断了”,黄山、泰山门票提前售罄,游客上山需“排队罚站”、武汉凌晨五点的凌波门已挤满等日出的游客、云冈石窟夜游票瞬间售罄……社交媒体上,“挤到怀疑人生”“排队三小时,拍摄两分钟”“进退两难”的吐槽铺天盖地,这个五一假期,各地热门景区再次开启“人山人海”模式。

每逢节假日,类似的场景都会如期上演,已然成为一种“假期综合征”。一方面,它反映出人们压抑许久的出游热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也暴露出文旅市场在供需平衡、服务管理等方面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在扩大内需、提振消费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游客玩得舒心,同时进一步提振文旅经济,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课题。

灵活休假,畅享自由。在常态化旅游需求下,假期作为集中出行的时段,自然会“人潮汹涌”。想要避开人挤人,错峰出游很有必要,这就涉及到灵活休假问题。今年“五一”假期,有人选择延长假期或“请4休11”拼假,游玩周期拉长,有效错开高峰出行时段,这是一种不错的尝试。

早在2015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鼓励“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的2.5天休假模式。10年来,全国各地就每周2.5天假期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尝试。错峰背后,是与时间达成默契,是对时间和空间支配权的主动争取,这种“时间差”智慧,既缓解了公共资源压力,也让个体获得更深的体验感。

打破界限,景城交融。城市与景区的边界,不应是割裂体验的“围墙”,而应成为融合共生的“纽带”。杭州宋城把演出搬进商圈,实现“白天游西湖,夜晚看宋城”;西安大唐不夜城化身文化体验场,穿唐装、学唐礼,让游客流连忘返;成都宽窄巷子融合商业与生活,品小吃、赏川剧、购文创,景与城深度交融。消融人为划定的边界,才能打开消费的“大门”,让文旅场景融入城市肌理,让游客沉浸式感受一座城的魅力。

错峰分流,长效致远。“黄金周”的集中出游,如同骤然涨潮的海水,虽带来短暂繁荣,却也容易冲垮脆弱的产业堤坝。破解这一困境,关键在于让旅游热度均匀分布,实现“细水长流”的可持续发展。莫干山民宿用“春耕秋收”引客流平日来;九寨沟分时段预约,接待量升、等待时长降;扬州“24小时旅游服务”,让游客避开白天人潮,享受夜扬州。让文旅消费四季常青,把“一时热”变成“四季火”,才是真本事。

深挖内涵,以心换心。文旅的终极价值,不在表面的热闹,而在文化的浸润与心灵的共鸣。当游客千里迢迢奔赴一个景点,他们期待的不仅是拍照打卡的瞬间,更是一段能触动内心、留下记忆的旅程。景德镇陶溪川,游客能赏陶瓷、亲手拉坯烧制;西湖游船上飘来宋韵琴音,黄山步道旁设生态科普角。文旅体验,不能止步于“打卡拍照”,而要走向文化浸润、心灵共鸣。文旅经济也不仅是流量的盛宴,更是文化的传承。只有让文化真正走进游客内心,诗与远方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人潮汹涌”的热闹,不该只是一时的浮华,而应成为文旅变革的契机。唯有直面短板、大胆破局,用扎实基建托底、用优质服务护航、用文化内涵铸魂,方能让文旅产业告别“假期综合征”,从拥挤的人潮中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的新路。

当下,文旅消费已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若不主动求变,再旺的人气也会消散,再美的风景也会蒙尘。但也应看到,破局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打出空间、时间、体验的“组合拳”,让文旅产业既接得住流量、又留得住人心。

文/靖晓红 孔德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