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汉蹲在田埂上,盯着泛白的土地直叹气。手里的旱烟吧嗒吧嗒,火星子溅在开裂的土缝里,转瞬就灭了。“清明前后种的花生才出苗,地里干得能划着火,可咋整?



”他嘟囔着,眼角的皱纹比田垄还深。老辈人常说“一年旱涝看立夏”,明日就是立夏,村里的人都盼着天公给个准信儿。按农谚讲,“立夏在月头,三伏大旱天”,今年立夏是农历四月初八,正赶在月头。

可到底是晴好还是落雨,成了庄稼人心里的秤砣,压得人坐立不安。前几日看天气预报,陕西南部、河南西部好些地方,旱情已经挂了黄标。



冬小麦正灌浆呢,要是立夏还不下雨,麦穗怕要空瘪,千粒重一降,收成准打折扣。蚜虫也跟着凑热闹,天越干越疯长,爬满麦秆像层黑霜,打药都难根治。

可南边的老张又犯愁,往年立夏总爱下连阴雨,稻田积水排不及,秧苗根都泡烂了。“立夏东风到,麦子水里涝”,他最怕刮东南风,连着大雨把田泡成泽国。



农谚说的“立夏晴,必有旱情”“立夏落雨,谷米如雨”,像两杆秤,一头压着旱,一头压着涝。不同地方的庄稼人,揣着不同的心思,盯着同一片天。河北种棉花的李大姐,掰着手指头数日子:“立夏再没雨,棉桃要掉光,秋后的棉袄钱可咋办?

”四川种红麻的汉子蹲在溪边,看着见底的河床直摇头:“‘立夏无雨,干断河底’,这话要应验,下半年喝水都得挑老远。”可也有老人说,农谚是老辈人的经验,如今气候变了,准不准还得看老天爷脸色。



就像前年立夏晴,三伏天旱得河见底,玉米叶子卷成筒,最后亩产减了两成。去年立夏落了场透雨,伏里雨水没断过,水稻倒是丰收了,可菜园子遭了涝,豆角茄子烂在地里。“立夏不下,旱到麦罢”,这话在北方应验过多次,可南方的“立夏连绵雨,伏里雨不缺”,也让不少人吃了甜头。

如今地里的庄稼正等着雨水催,是喝个饱还是遭干旱,就看明日这场关键雨。有人盼着晴,怕雨多坏了庄稼;有人盼着雨,怕旱得绝了收成,各有各的难处。



我瞅着自家地头的芝麻苗,小苗蔫巴巴的,心里直盼着来场透雨,让它们挺直腰杆。可也知道,雨要是下过了头,低洼处的豆子又要遭罪,农人的日子,总在旱涝之间打晃。老辈人留下的农谚,是经验也是牵挂,提醒着啥时候该防旱,啥时候该排涝。

但如今气候变化快,光靠老规矩还不够,得盯着天气预报,也得自己多琢磨。



就像村东头的大棚户,不管旱涝,提前架了滴灌设备,苗子长得比露天的壮实。

可散户没那条件,只能靠天吃饭,心里的弦绷得紧紧的。“立夏吃蛋,石头踩烂”,老习俗里藏着盼头,盼着身子骨硬朗,也盼着收成稳当。

但说到底,庄稼人最盼的,还是立夏这场雨,下得不多不少,合了节气的心意。今年下半年是旱是涝,此刻成了悬在心头的谜,等着立夏这天揭晓。不管是晴是雨,农人们都得撸起袖子干活,旱了浇水,涝了排水,日子总得往前奔。

只是这天气的脾气,越来越让人摸不透,老农谚的准头,也跟着打了折扣。

但有一点错不了,节气不等人,该种的种,该管的管,才是庄稼人的硬道理。明日立夏,且看老天爷给啥脸色,农人的日子,就在这晴雨之间,盼着风调雨顺,盼着仓廪充实。农谚是老辈人的智慧,可日子还得靠自己过,不管旱涝,踏实肯干,才有稳稳的收成。

这立夏的雨啊,下的不是水,是庄稼人的希望,是下半年的盼头,落进地里,也落在每个人的心里。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