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别号北国江城,一脉松花江自长白山天池奔涌而来,穿城而过。松花江发源于植被广袤的长白山,纵横的支流皆是经峰岭林海汇集而来的“山水”,水质清冽甘美,自古渔获极丰且品质甚佳。江水出“大风门”(丰满大坝坝址)进入吉林河谷盆地后,江面宽阔,水道迂回,各种鱼类云聚徜徉于江流之中,形成天然内河渔场。

据《吉林市水利志》记载,松花江吉林市段曾出产的鱼类、虾类、贝类等水生动物达106种之多,甲鱼、娃娃鱼以及蛙类等两栖动物也不少见。其中尤以鲟鳇、细鳞、哲鲈、鲫、鳜(鳌花)、鲂(鳊花)、鱎(大白鱼)等堪为特产。对此,成书于清道光年间的《吉林外纪-物产卷》有专门记载。就经济文化发展、汉语传播等角度考量,如今风传网络的东北“三花五罗十八子”之说,吉林地区的松花江江段不仅皆有,而且此说很可能最初也形成于是间。

由于近代开始的工业化浪潮,使得城区江段的渔业资源几近枯竭。所幸自建起丰满大坝后,高峡出平湖,又偏得一百多平方公里水域。再后来红石水库和白山水库又凝碧于松花湖更上游,一江三湖在生产电力之际,更为吉林市提供了充足且优质的淡水渔产。尤其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松花湖利用水资源优势,开设了苏尔哈等渔场(满语“苏尔哈”是“晾晒渔网的大场院”),以鳌花鱼(鳜鱼)、鳊花鱼(边花鱼)、季花鱼(吉花鱼、鲫花鱼)和岛子鱼为代表的珍贵经济鱼类种群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其实在吉林市民间,餐桌上最受偏爱的品种始终是鲤鱼。吉林市的原生鲤鱼品种就是松花湖中的湖鲤。这种湖鲤腹部上收,身形修长,腹鳍、尾鳍为红色,俗称“线条鲤子”,与色青黑、腹胀大的“元宝鲤子”身形迥然不同。至于口感,二者也有区别。线条鲤子不仅鱼肉紧实,咀嚼时有弹牙之感,而且无论干烧、清炖、浇汁,皆有特殊的鲜美味道。尤其是用这种鲤鱼制作生鱼片,嫩而不失脆爽,鲜而不失本味。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兴起,松花湖的鱼餐制作水平也有了与时俱进的提高。期间,吉林市的旅游主管部门适时推出了大名鼎鼎的“松花湖全鱼宴”。全鱼宴顾名思义,即是以松花湖特产湖鲜鱼虾为原料,以煎炒烹炸、熘焖蒸炖等烹饪方式制作成的宴席。其中既有名贵的三花一岛,也有普通的鲤草鲫鳙,甚至炸酱蘸菜的酱料,使用的也是湖中所产满语名为“沙胡鲁”的小鱼。另外,鱼子、鱼鳔也会单独烹饪或组合烹饪成道道美味,让全鱼宴的“全”字更显名实相符。

在松花湖鱼宴中,庆岭鱼餐对吉林本地吃鱼风俗有继承、有发扬,可谓极具特色。一般认为满族人痴迷烹饪饮食,其聚居之地定有特色美食。离松花湖湖岸不远的庆岭为满语“庆阿林”的音变,意为“正岭”,古时为通往吉东的交通要冲,更是满族聚居地之一。 多年前,守着通往长白山腹地的公路边,庆岭一带就有商户利用鲜活的松花湖鲤鱼为原料,借味道独特的“把蒿”(一种藿香)为调料,使用庆岭吊水壶的甘甜山泉水精心熬炖,终于凭“肥而不腻,鲜而不腥”的特点,打造出“庆岭活鱼”这一餐饮品牌,曾获誉“关东一绝”!几十年来,声望未曾衰减。

事实上,由于松花湖状若珊瑚铺陈,湖汊曲折盘桓,水面所及不仅有吉林市的丰满,还包括吉东之蛟河和吉南之桦甸。广袤的沿湖地区虽皆为长白山余脉,却地各有特产,人各有风俗,因而即便是同一名号的鱼餐菜品,也自有细微差异隐匿食材之中。

当然,对食客而言,不管是怡情于“一城山色染青黛,半城水韵泛明蓝”的吉林市主城区,还是徜徉于松花湖如诗如画的真山真水之间,乘兴停驻于哪家饭店,又怎能抵御得了吃鱼的诱惑?至于一箸入口此间鱼肴,咀嚼品咂出的是举目山色浸风雅,还是身畔水韵润灵秀,就只可凭各异的心境才能说得清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