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爷蹲在田埂上,盯着白晃晃的天直皱眉。今儿立夏,地头没见半滴雨,风还呼呼往北刮。
“立夏不下雨,犁耙高挂起”,他吧嗒着旱烟,念叨的老词让人心慌。
村里老人都说“立夏看夏”,这天的天气是伏天的“信号弹”。
可气象站说,按规矩现在还算春天,三伏天热不热,得看老讲究撞上现代天。早年间“立夏刮北风,伏里似火烘”,北风一起,伏天准是干烤模式。
可南边的亲戚又说“立夏小满,江河水满”,南北说法不一样,到底该信哪般?翻了翻日历,今年三伏天从7月20日开始,足足30天。
末伏挨着处暑,村里都怕“秋老虎”回头咬一口。老辈人还说“晚入伏热得跳”,今年夏至到入伏隔了29天,妥妥的晚伏。
但也有人嘀咕,“母伏凉飕飕”,入伏农历六月廿六是双数,说不定没那么烤。手机里弹出天气预报,华北立夏晴转多云,风力3 - 4级没雨水。套农谚“立夏无雨三伏热”,难道真要热得庄稼卷叶子?
可镇上农技员说别怕,现在能人工增雨,水渠也通到了地头。但电视里又讲,全球变暖这十年,三伏天平均升温1.
5℃,极端高温越来越常见。村东头李叔家去年伏天晒坏了半亩玉米,今年早早就架起了遮阳网。
西边张婶煮了立夏蛋,念叨“吃了蛋,不疰夏”,老习俗里藏着护庄稼的心思。“立夏雷唱歌,四十五天旱”,可今年没打雷却刮风,伏天的雨到底在哪边?
气象局的专家说,农谚是经验,还得看副热带高压啥时候来“掌控大局”。有人信老说法早早蓄水,有人看预报觉得现代技术能抗旱。
矛盾就在这摆着:老智慧和新科技,咋在伏天高温里打配合?
就像“七家粥”分邻里,老传统讲究互帮,现在抗旱也得靠大伙一起干。可不管咋准备,都怕伏天热过了头,河里的水不够灌,地里的苗扛不住。
我个人觉得,老祖宗的农谚像面镜子,照着天时的规律。
但如今气候变了,镜子里的景象也跟着晃,得留个心眼多防备。末伏在8月9日开始,那时候玉米正灌浆,最怕干热晒瘪了粒。
“早入伏凉飕飕,晚入伏热死牛”,这话在村里传了辈辈,今年到底灵不灵?村口的老槐树沙沙响,没给答案,只把日头往更毒里晒。有人说农谚过时了,有人说老理儿不能丢,争来争去没个尽头。
但有一点错不了:伏天来了,防暑浇水都得提前打算,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勤快点。
老辈人留下的,是看天的智慧;咱现在要做的,是把智慧和法子都用上。热不热,最终还得看天老爷的脸色,但准备足了心里才不慌。就像“立夏养好心”,伏天能不能顺,得提前把该做的活计都落了地。
至于今年三伏天到底多热?咱且等着看,反正老辈人的话,和现代的天气预报,都得听着。
老祖宗的话藏着智慧,可老天爷的脾气,咱还得揣着敬畏多琢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