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蹲在田埂上,盯着手机里的立夏时间直皱眉。13时56分57秒,正好是下午,他想起老爹生前常说的“下午立夏热死牛”。田里的玉米苗刚蹿半尺高,正等着雨水滋润,可天气预报说明天没雨。



老辈人传下的农谚像本活账本,啥时候种啥时候收,全看节气脸色。“立夏落雨,谷米如雨”,这句挂在嘴边的话,让多少代人盼着立夏的雨。可如今气象卫星盯着天,灌溉渠通到地头,老讲究还能管多少用?

村东头李叔在微信群里发视频,自家鱼塘正撒网,“立夏东南风,四十五天张鱼网”。



他说早上看风向变了,赶紧备网,没想到真捞着不少。西边王婶在院子里煮立夏蛋,白壳蛋在锅里翻滚,“立夏吃蛋,石头踩烂”。孙子嫌这话土,王婶却执意要煮,说吃了蛋夏天干活有力气。

镇上农技站的小刘来村里讲课,说现在种姜不一定要等立夏。



可老张发现,按老日子种的姜苗,就是比提前种的壮实。“立夏不下,无水洗耙”,隔壁村的老李望着干裂的田埂叹气。

他没按农谚提前蓄水,现在水泵抽不上水,急得直跺脚。城里来的农业专家说,气候变了,农谚得跟着调。



但村里的老人反驳,节气是老祖宗掐着指头算出来的,差不了。超市里的西瓜堆成山,年轻人早忘了“立夏不吃瓜,瘦成猴儿爬”。可张婶还是买了个大西瓜,说应个景,心里踏实。

麦田里的麦穗开始灌浆,农技员提醒要浇水,别信“立夏麦咧嘴,不能缺了水”。但有经验的老农知道,节气到了,庄稼的需求比钟表还准。村口的大槐树下,几个老人凑在一起唠嗑,说起“立夏不热,五谷不硕”。



今年立夏后气温蹭蹭涨,他们又担心热过了头,庄稼受不了。镇上的天气预报天天更新,可老人们还是习惯看天看云。

他们说,仪器是好东西,但老辈人的观察,是刻在骨子里的经验。老张站在田头,看着远处的乌云慢慢聚过来,心里突然盼下雨。不管农谚灵不灵,庄稼人总盼着风调雨顺,这心思没变过。



李叔的鱼塘渐渐热闹,王婶的立夏蛋摆上餐桌,老李还在找水。不同的田埂上,同样的节气里,人们用不同的方式和土地对话。

现在的种地人,手机里装着天气预报,心里记着老辈的叮嘱。

他们知道,时代变了,可土地的脾气,总有些不变的规律。

就像老张,虽然用着灌溉设备,却还是会在立夏这天看看风向。

他说,老讲究不是死规矩,是和土地打交道的老智慧。当城里的年轻人讨论立夏该吃什么时,田埂上的人更在意节气的信号。那些流传千年的农谚,是经验也是牵挂,连着过去和现在的种地人。

时令就像老邻居,来得准时,带着老一辈的叮嘱,咱种地的人,心里总得装着这份敬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