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有标题,词有词牌。与诗的标题不同的是,词牌就像是一种固定的模板,每一个词牌都有固定的调子,句数、字数、平仄和押韵方式、格律要求都较为相似。
每一个词牌都有独特的格律、节奏与情感基因,有的适合抒发细腻婉约的情感,有的则适合表达豪迈奔放的情怀……
很多词人会用同一个词牌创作不同内容的词,就像同一首曲子会填不同的歌词一样。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十个经典的词牌,并欣赏它们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鹊桥仙”
这个词牌名就充满了浪漫的神话色彩,它源自牛郎织女传说,本为“鹊桥”意象入词,又名“鹊桥仙令”、“忆人人”、“广寒秋”等叫法。
经过发展后,此调固定为五十六字,多写离别相思,常用来描写爱情,代表作《鹊桥仙・纤云弄巧》。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词还是以牛郎织女的传说为背景。开篇几句把七夕的氛围营造得十分唯美,“弄巧” 写出了云彩的灵动,“传恨” 又道出了两人分离的痛苦。
“金风玉露” 来形容这个美好的时刻,既点明了相逢的季节,又赋予了它一种高贵、纯洁的感觉。
下阙把两人相聚时的甜蜜和分别时的不舍表现得淋漓尽致,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告诉我们真正的爱情是经得起时间和距离考验。
“虞美人”
这个词牌三字据说源自虞姬自刎的典故(也有草名的说法),词牌本为单调,后发展为双调五十六字,其韵脚平仄交替如泣如诉,曲调婉转,适用之题材较广,但仍以抒情为主。代表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李煜亡国后的血泪之作,同样也是他的绝笔之作。
开头看似在问景色,其实是在感叹时光的流逝和自己命运的无常。“东风”“明月” 这些美好的意象中,勾起了李煜内心的家国回忆。
下阙通过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国的怀念和自己身世的悲哀,最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千古传颂的名句。
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忧愁,就像那滔滔不绝的江水向东流去。词人用 “一江春水” 来比喻无尽和深沉的愁绪,让抽象的愁绪具象化,成为了写愁的固定模板之一。
“江城子”,又名“村意远”“江神子”“水晶帘”,格式多样,可豪放可婉约。最初为单调,苏轼首次将其改造为双调慢词,突破了早期小令的格局。代表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首词是一首深情的悼亡之作,上阕表达了苏轼对亡妻深深的思念之情,也让人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
下阕写梦,梦中忽然回到了家乡,看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打扮。这一梦境描写得非常细腻,仿佛让我们看到了当年夫妻恩爱的场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简单的十个字,把两人久别重逢时复杂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词苏轼通过对梦境和想象的描写,把对亡妻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深沉而又动人,成为了悼亡词中的经典之作。
“唐多令”,一名“南楼令”,南宋时因刘过、吴文英等遗民词人使用而流行。词牌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平韵,中段连续使用三字句,有急促又略为停顿的特点,适合表达怀旧、感慨之情。代表作:《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刘过
芦叶满汀洲,寒沙带浅流。二十年重过南楼。柳下系船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
黄鹤断矶头,故人今在否?旧江山浑是新愁。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这首词是他重游南楼时所作。开篇描绘出了一幅萧瑟冷清的秋日景象,奠定了凄凉的基调。接着写出了时间的流逝和自己的匆忙,也暗含着对岁月匆匆的感慨。
看着物是人非的景象,心中却充满了新的忧愁。最后“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是千古名句,想要买些桂花,带着美酒,像年轻时一样游玩,可终究已经不像当年那样了,表达了时光不再青春流逝的感慨。
“醉花阴”这个词牌,源自唐代宫廷乐曲,风格多婉约,适合抒发细腻的情感。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李清照在重阳节思念丈夫时所作。开篇通过描写天气和室内的景象,烘托出了孤独寂寞的心情。
“又” 字强调了她独自度过佳节的无奈和伤感,“凉初透” 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也暗示了她内心的凄凉。
下阕描绘了李清照在重阳节赏菊饮酒的情景,看似悠闲实则孤独。不要说不会让人伤感,当西风吹起帘子,你会发现,人比菊花还要消瘦。
用 “黄花” 来比喻自己,生动地描绘出了深受相思折磨而形销骨立的,把相思之情女子,含蓄而真实又深刻。
“满江红”,原为唐代教坊曲,本为军乐,后经柳永发展为慢词。词牌名或源自“满江红霞”的自然意象,原为船工号子,至岳飞方成壮词、爱国之典范,后人多用此调书写热血壮志。
《满江红・写怀》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词是岳飞抗金壮志的抒发,把愤怒、激昂的情绪完美的展现了出来。
家国沦丧,他怒目圆睁,抬头远望,仰天长啸,心中充满了壮志豪情。三十年来的功名,八千里云月都不值得一提,重要的是不能虚度年华,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有所作为。
下阕岳飞对敌人的仇恨和抗金的决心表现得淋漓尽致,充满了豪迈的英雄气概。整首诗词表达了岳飞对国家忠诚和收复失地的信念,成为了千古传颂的爱国名篇。
水调歌头,隋炀帝开凿运河时创《水调歌》,唐代演为大曲,苏轼取其中“歌头”部分填词,遂成经典。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他在中秋之夜思念弟弟时所作,以奇特的想象开篇,表达了他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
接着几句写出了苏轼在幻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也体现了他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下阕苏轼通过对月亮的质问,表达了自己对亲人分离的遗憾。最后几句体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对亲人深深的祝福,使得成为了中秋词中的千古绝唱。
“青玉案”,出自汉代张衡《四愁诗》“何以报之青玉案”,又名“一年春”“西湖路”“青莲池上客”等。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开篇用生动的比喻,描写了元宵节的热闹和繁华,展现了一幅欢乐祥和的节日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梦幻般的世界。
下阕描写了女子们的美丽和欢乐。“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千古名句,是整首词的点睛之笔。
表面上写的是寻找一位女子,实际上是借这个场景表达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求高洁品质的志向,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让人回味无穷。
“浣溪沙”取自西施浣纱典故,本为唐代教坊舞曲。晏殊将其发展为“宋代士大夫的第一令曲”,用于宴饮间的即兴感怀。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这首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无可奈何” 和 “似曾相识” 把晏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微妙感受表现得恰到好处,成为了千古名句。
“独徘徊”描绘了晏殊孤独惆怅的身影,也让人感受到他对时光流逝的深深惋惜和对生活的淡淡忧伤。
沁园春,“沁园春”原为东汉明帝沁水公主的园林名,后因苏轼《沁园春·孤馆灯青》定型为慢词。又名“东仙”“寿星明”“洞庭春色”等,曲调有和婉协谐而流畅特点,多铺叙展衍,适合表达宏大叙事。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这首词描写了北国壮丽的雪景,抒发自己远大的理想情怀,表达出作者对家国的无限热爱,每次拜读,都心潮起伏。
敬请关注长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