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
李修文/著
花城出版社
继长篇小说《猛虎下山》之后,李修文一连又推出了多个中短篇新故事,集结成了此书。出世或入世选择的见证者猿猴,台风过后的人生迷途、罗生门式的人间、旅途中压缩的人生场景,这些故事是李修文在擅长的领域,尝试创新的窗口,也是他在“幻想与现实接壤的地带”进行叙事和审美探索的出口。相比于《猛虎下山》中人虎交织的奇幻,同名中篇《夜雨寄北》里也有一只通灵的猴子,它那亦幻亦真的表演何尝不是映照着人性之复杂变化。这样的故事似乎在作者心中储备甚多,不时从记忆中抽取出素材,寻找合适的时间进行打磨。始终不变的,是他的故事中混杂着奇幻性、古典性与当代性的气质,那些生命如此热烈想要拥抱世界,又如此深沉地感受悲欢和无奈。
《沧城》
阿措/著
果麦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如果要形容这本小说的阅读感受,我会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故事是关于沧城女性的故事,一个又一个出场,每个人都裹挟着风,蕴含着强大的生命力。如果要描述这本小说的特色,我会说它带着滇西北特有的野性和神秘,并与天地融为一体。明明讲述的是沉重得不能再沉重的人事,但语言却极为清丽干净,文字自然流淌,任性而至。这里的世界,就像作者说的那般:鸟兽是可以对话的,天地是可以骂架的。日子是可以唱着歌过的,别人的眼神是可以看不见的。《沧城》是作者的第一部作品,像是五月的小惊喜,大约也会是今年的年度黑马作品。
《伊丽莎白·芬奇》
[英]朱利安·巴恩斯/著
严蓓雯/译
译林出版社
《伊丽莎白·芬奇》中独立学者芬奇上一门让学生们产生“真正的乐趣、严肃的乐趣”的课的开场白,也许可视为巴恩斯的夫子之道,因为“乐趣与严肃并不冲突”。这恰是一本又严肃又有乐趣的智性小说。巴恩斯用上了惯用的嵌套结构,在现实之中包裹芬奇的过去和手稿,她的手稿又包含了一篇关于异教徒皇帝的朱利安的论文。他借着手稿和论文谈天说地科学考究,并且就生活意义进行了认真思考。这本书诚然“观点太多,故事太少”,但因为充溢着“真正的乐趣、严肃的乐趣”,又似乎让人觉得“故事太多,观点太少”。正因为巴恩斯讲述了这样“一段轻巧、令人着迷的智性之恋”,我们才得以有这般饶有兴味的阅读享受。
《西格伦的选择》
[德]伯恩哈德·施林克
沈锡良/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选择”和“秘密”是施林克小说的重要母题,他笔下的人物无论身处什么时代、阶层,都会面临艰难的抉择,而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生道路又往往交错着德国的历史和现状,个人命运汇入国家命运的洪流,许多隐藏在往事中的秘密随之浮现。他的新作《西格伦的选择》以东西德统一后的社会背景为主要线索,通过生者对逝者过去的追寻,在讲述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的同时,展示了三代德国人的命运,反思分裂的历史。当然施林克也借由这个故事,表达了对当下世界范围内社会裂痕扩张的忧虑,批判极端、暴力、盲目、偏狭的思维方式,探讨分属不同阵营的人群应该如何对话,如何共同前行。
《苹果不会落下》
[澳]莉安·莫里亚蒂/著
熊亭玉/译
后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家庭与秘密,婚姻与人性,莫里亚蒂是在用一个悬疑故事的外壳,呈现当代生活下家庭关系的复杂性。母亲乔伊一生在为丈夫的网球事业与整个家庭付出,但内心却有自己的梦想,某一天,她失踪了,丈夫成为头号嫌疑人,故事由此展开。悬疑案件与家庭成员的回忆穿插叙事,小说的悬疑感是被后置或曰不那么重要的,作家将更细微的人物心理与生活的众多细节推至前台,显然,母亲的失踪是她重新找寻自我的一条路径,小说的结局却更显出一种耐人寻味来。不可否认,由小说的叙事与结构可以推测这大约是以影视化为前提的创作,然而好看仍然是长篇小说不可或缺的一种特质,《苹果不会落下》无疑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想在天气好时去海边》
拟泥nini/著绘
时代华语国际·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漫画家拟泥nini“成长三部曲”的第二部作品,而第一部《带壳的牡蛎是大人的心脏》已热销了百万册。“想在天气好时去海边”其实是妈妈的愿望,但是在需要努力跋涉才能向前的人生里,这个愿望被逐渐遗忘,她要抚养小孩,被时代淘汰,要重新找工作,曾经的妈妈也会自己种花,比起神明相信自己,但生活的真相是“花没有给我们带来好运。彩票,也从来没有中奖。”而孩子,不能回避的物质需求,想要蝴蝶饼干,努力想要去更远世界的梦想,在某一时刻,孩子和妈妈完成了一场身份交接。与前作相比,这部新作更显酸涩。而漫画家细腻的观察与表达一如既往,在现实与幻想交织的缤纷色彩里,作品传递了柔软而坚定的母女的爱。那么,于我们而言,“想做什么就去做啊。好不容易才终于长大了,一定要好好地生活。”
《小说是什么》
[日] 三岛由纪夫/著
陆求实/译
惊奇·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三岛由纪夫式的创作技巧、创作观点和思考方法等,对于小说作者及爱好者来说,都是极为宝贵的经验与思想。《小说是什么》虽然薄薄一册,却凝聚了他的许多精彩且犀利的观点,他劝告写作者不要轻易尝试成为职业作家,那是一条容易失望之路,而如果非要成为,那么他会劝告写作者真正沉入生活之中、不要追逐流行或模仿其他作家。此外,三岛由纪夫更从自身创作和出版经历批评了日本文学界的弊病,比如独特的发表体制让作家无所适从。尤为有趣的是,他竟然分析了让无数评论家对当代日本文学感到困惑的一个现象,“日本之所以很难诞生出构筑在长时间的精心准备和绵密的调查之上、宛如宏大建筑般的巨著,也是这个缘故。”以这些观点去对照三岛由纪夫的文学人生,似乎又可以增加了几分理解。
《尘埃与灵光:李清照传》
周文翰/著
中信·无界·中信出版社
对于读者来说,词人李清照是个熟悉的陌生人,人们熟读她的诗词,对她的生平大概亦有所了解,但由于原始资料的缺失,人们对李清照的真实生活状况的认识却又是模糊的,甚至至今都没有一幅属于她的真实画像。《尘埃与灵光》与其说是李清照的传记,不如说是属于李清照的精神画像,她的生命轨迹与精神成长交相辉映,作者更上溯近千年的时光之河,回到历史语境中,通过李清照的眼睛,以“同情之理解”观察、串连起她周遭的人物、景观、信息,寻找“李清照何以成为李清照”的答案。
《鸟类启示录》
[美]博里亚·萨克斯/著
陈盛/译
上海教育出版社
近年来,观鸟成为一项颇为流行的活动,鸟的颜色、姿态、啾鸣让人们凝神驻足、不舍流连。试究缘由,或许因为鸟有双翼,它们的飞翔仿若一种神迹,也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或许因为鸟与人是一种镜像,鸟的生命与人的生命也并无太大的不同;更或许因为,鸟从自古以来就刻印着神话、历史、文化的印痕,它们是一种昭示,天空永远会留下鸟的痕迹。《鸟类启示录》中有许多鸟类,凤凰与雷鸟,花鸟与时间,夜莺与玫瑰……它们从远古的自然、艺术中飞来,为那些抬头仰望它们的人停留。正如书名所示,鸟类具有一种歧视性,它投射着思想与灵魂的超越,但鸟也只是它本身,去凝视一只鸟。
《鸟之云》
[美]安妮·普鲁/著
陈雍容/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如今,伍尔夫所说女性要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已不再是一种奢望,但如有网友所言,在理想的房子里写作,依然是很多写作者不曾磨灭的梦想。这不,安妮·普鲁在快70岁的时候,还费心费力盖了一座自己的房子。房子是盖成了,却是一年有半年时间都没法住人,这里看起来更像是鸟的理想居所,正因为能看到各种野生鸟类,她决定购买这块房产,她给新家起名“鸟之云”,也因为当初看房子的时候,恰好从远处头顶飞过形状像云彩的鸟群。她无奈最终把房子给卖了,好在她把自己当年写的盖房子的手记、当地的地质和考古笔记、观鸟日记收拾收拾,以小说家的方式,为她自己,也为我们盖了这样一所“理想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