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习近平

开栏的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演进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元曲是元代文学的代表形式之一,是继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苑里的又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元曲语言通俗优美、题材广泛、风格独特,反映了当时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

以经典元曲诵读与赏析为主题推出的这期未来讲堂,旨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流传千年的经典元曲迸发出新的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绽放出新的时代意义。

两岸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栏目介绍


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新华网联合主办,中广联合会有声阅读委员会和中国和平出版社承办的“未来讲堂——经典元曲诵读与赏析”活动,是继“未来讲堂——经典宋词诵读与赏析”、“未来讲堂——名家诵读赏析经典古诗词”活动之后,为两岸广大青少年精心准备的又一份国学大礼。

活动邀请了十余位专家学者撰稿,百名演播艺术家、广播电视主持人、表演艺术家献声,用生动的文字、美好的声音,为两岸青少年朋友献上中国式的成长滋养与青春陪伴。今天,我们来赏析《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端正好)》。

诗词赏析


西厢记

第四本第三折(端正好)

词作者:王实甫

一尊还酹江月。

碧云天,黄花地,

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赏析

王实甫,生卒年不详,名德信,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抒情性强,曲词优美,又吸收了民间生动活泼的口头语言,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代表作《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共五本二十一折,取材于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和金人董解元改编的《西厢记诸宫调》。

本曲借秋日的萧瑟景调来写别情的凄苦,化用前人词句,看似不过最寻常的秋景别情,却历来为后人称道,以至于清人梁廷楠在《曲话》中说王实甫写至此节,“构思甚苦,思竭,扑地遂死”。那么,本曲究竟好在哪里呢?

首句“碧云天,黄花地”即化用宋代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正符合离别情境。化用之外,匠心独运,改“黄叶”为“黄花”,令人不禁想到李清照的“满地黄花堆积”与“人比黄花瘦”,不仅更契合女子心情,而且暗含了莺莺因“早是离人伤感”的愁情而销魂憔悴的女子心情。

首句已进入暮秋的萧瑟环境,迅速而鲜明地将天地抽象为极度简洁、干净的两种颜色,像是戏台上的两张大幕。大幕一起,暮秋风物接二连三地出现。既有碧云天,自然有西风起;西风一起,正是北雁南飞时节。看似闲说风景,却一句紧似一句,连写“澄澈天空、满地黄花、烈烈西风、南飞大雁”等意象,渲染了暮秋景色的萧瑟,烘托崔莺莺为离别所烦恼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西风已“紧”,林染红霜似乎是自然随之而来的秋季景观。作者却偏用问句,“晓来谁染霜林醉”,将观景人的情感融入其中。“晓来”写明早早来长亭的崔莺莺视角,林叶之红就不再是简单的自然秋霜。曲中以“醉”将霜林拟人化了,仿佛也是被这离情感染了。因此,当曲中问出“谁”的时候,“离情”二字已经呼之欲出。此时才缓缓道出一句“总是离人泪”,更显情意深沉。

此处化用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点点是离人泪”,同样是由景入情,将主观的离情与客观的实景融合。杨花写到离人泪是相同的点点滴滴汇聚心头。此处也是离人泪“总是”如此进入人心的动态过程,却是“染”得霜林“醉”,反复浸染,牢固着色,令霜林与离人同醉,无法自持,痛彻心扉。离人之泪也就更沉重、更深刻,如后文《耍孩儿》所写的“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写尽离人无尽血泪,令人感受到不同于普通悲伤的深刻“悲痛”。

短短曲词,所写离情,千古共通,重若千钧。王实甫之词,文美情真,正如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所评,“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

撰稿:胡晨曦

诵读赏析:虹云

来源 |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

京彩台湾

微信号:bjstb201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