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暮春,黄浦新天地太平桥绿地区域,一座“看得见风景的房间”花园成为城市的热门打卡地。屋内玫瑰与鸢尾竞相绽放,屋外向日葵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不是电影场景,而是2025上海国际花展的一隅。在这里,花展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展览模式,而是将城市本身变成了一座巨型花园,让钢筋水泥的丛林焕发出自然的生命力。这场花展的意义,早已超越花卉本身——它是一场关于城市、人与情感的深度对话。


打破边界:城市与自然的共生

传统的花展往往在封闭的展馆内进行,而2025上海国际花展却选择了一种更具开放性的方式——将整个新天地区域变成了一座流动的花园。从“爱不忘”花园到“鸢尾咖啡”花园,再到“间庭”花园、斐波那契立体花园,每一处设计都在模糊城市与自然的界限。

这种“无边界”的策展理念,恰恰回应了现代都市人的心理需求。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渴望与自然建立更深度的联结。“感觉不是在‘观看’花,而是真正‘走进’了花的世界。”特意跨区前来太平湖游玩的市民杨女士表示,当自己漫步在新天地的街巷,每一步都可能邂逅一片意外的花海,这种偶然的浪漫,恰恰是城市生活里最稀缺的体验。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一个隐喻

花展中有一个特别引人注目的装置,就是那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它的名字取自英国作家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创作的长篇小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小说讲述了一位出身英国书香之家的大家闺秀和一位自由奔放的青年之间的爱情故事:露西和乔治住进同一家旅馆,通过一间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结识并坠入爱河,却因为英国的传统礼仪经历了许多波折,最后两人冲破传统束缚,有情人终成眷属。作品中的“房间”象征着阶级与观念的制约,而花展中的“房间”则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既是一个物理空间,也是一个心理空间。

在这个房间里,人们被鲜花环绕;透过窗户,他们看到的是太平湖的波光、城市的轮廓、游人的笑脸。这种设计巧妙地引导公众思考:我们是否常常困在自己的“房间”里,而忽略了外面的风景?我们的内心是否也有一间无形的房间,那里盛放着对真、善、美的渴望?




花语即人语:情感的重塑

每一朵花都有花语,玫瑰代表爱情,向日葵象征希望,鸢尾寓意信仰。在花展中,这些花语不再只是古老的符号,而是被赋予了当代的情感表达。

在聚焦阿尔茨海默病群体的“爱不忘”花园,墙上贴满了游客对亲人、朋友或爱人的寄语。一位年轻的参观者说:“在这里,我突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对父母说过‘我爱你’了。”而在“鸢尾咖啡”花园,一座由镜面不锈钢打造的、名为“瞳”的大型旋转装置,映射着周围的鸢尾花镜,寓意对视觉健康的关注与守护的同时,是否也在呼唤人们要培养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诗意与美的眼睛?

也许,花展的深层意义,在于它唤醒了现代人麻木的情感。在社交媒体时代,我们的情感表达越来越依赖符号和表情包,而花展则提供了一种更真实、更细腻的沟通方式——通过花,我们重新学习如何表达爱、感受美。



花展会落幕,但花海永驻人心

花展终有闭幕之日,但它的影响却可能长久地留在人们心中。这场花展将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在城市的钢筋水泥中,人们习惯了匆忙与冷漠,而花展像一束光,照亮了被忽略的美好。也许,城市里不能四季如春,但绽放于每个人心中的花却可以常开不败。

2025上海国际花展的成功,不仅在于它的艺术性与创新性,更在于它触动了城市人的集体潜意识——我们对自然的向往、对情感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

法国作家安托万·德·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中写道:“真正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花展的意义,或许正是让我们学会用心灵去看见那些被忽略的风景。当花海植根于每个人心里,这座城市便不再只是冰冷的建筑群,而是一座永恒的花园!

记者 / 张雯婧

编辑 / 孙冲

图片 / 张雯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2.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