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西宁5月4日电 题:昆仑山下的“石油玫瑰”
新华社记者王浡
凌晨四点,昆仑山脉的轮廓还浸在墨色里,戈壁滩上的寒风卷起细沙拍打着野外值班室的窗户。
兰佳慧借着宿舍里昏黄的灯光,仔细检查防砸手套的搭扣。低温大风天气里,任何一处细小的“漏风点”都可能让双手冻得无法伸展。
2015年,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采油二厂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成立扎哈泉采油作业区,为了满足作业区日常生产需要,组建了专门的拉油班。
“刚开始班里只有12人,因为都是女同志,所以大家又叫我们‘女子拉油班’。后来班里陆续增加到16人,拉油班也改名为运行班。”兰佳慧说。
这群姑娘的主要职责是完成扎哈泉采油作业区所属六个区块的原油拉运组织和数据收集整理,以及对三个集输撬、四个注水撬和一个增压撬的系统运行参数进行全天候监控,并及时反馈和组织解决生产异常状况。
“佳慧,把护膝再往紧里勒一勒,今天山上风大。”班长刘雯抱着巡检记录本推门进来。作为运行班的班长,这位有着8年班组管理经验的“领头雁”,总能把每一个工作细节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兰佳慧顶着风沙走向油罐车,靴底在地面踩出“嘎吱”的声响,狂风大作,似乎连汽车大灯的光线都被吹得歪斜,这支平均年龄35岁的“娘子军”,每天都要接受来自“八百里瀚海”的风沙考验。
“小兰,上车咯!”随着司机师傅一声吆喝,兰佳慧跳上车,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兰佳慧说,班组刚成立时,20多公里的拉油路上连像样的路标都没有,姑娘们靠着手绘地图和随身携带的指南针摸索前行。如今,车轮早已在戈壁滩上碾出道道印记,可每一次出发,她们还是要像第一次一样,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仔细检查每一个阀门、每一寸管线。
“油温45摄氏度,压力正常。”罐车停在油井旁,带起的沙尘还未散尽,兰佳慧就已攀上单井罐扶梯开始作业。这样的爬罐作业,她和姐妹们每天要重复十几次,即便在最恶劣的天气里,也从未延误过一次拉油任务。
中控室的灯光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格外温暖,马文静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出急促的节奏。在这个被她们戏称为“戈壁天文台”的中控室里,18块监控屏幕、300多个数据节点,每一个跳动的数字都牵着她们的神经。过去一年,她们累计发现并处理237次数据异常,相当于每天排除0.6次潜在风险。
晨光漫过昆仑山巅,兰佳慧的面罩上挂满白霜。回到值班室,工友刘雪莲就递来生姜红枣茶让她暖身,在这个团结温暖的集体,每个人的工作日志里都有不同的“宝藏”:孙珊的笔记本画满了各种阀门的维修示意图,马文静的巡检路线图上标着37处易结冰点,李雅的文件夹里保存着127份隐患整改报告,每一份都贴着她们亲手拍摄的现场照片。
罐车的车辙连接着荒漠与城镇,红色的石油制服像是盛开在沙漠里的红色玫瑰,当夜色再次笼罩戈壁,油罐车的灯光又一次驶向远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