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燕玲老师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也是一名老知青,年过七旬的她至今还生活在莱西胡家庄,和她的农村老伴一起生活。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青岛知青徐燕玲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

据徐燕玲回忆,她是1969年的春天和同学们一起乘坐汽车离开青岛的,3月份青岛的海风还带着丝丝凉意,同学们都还穿着棉衣,大家挥泪告别父母,坐上了青岛开往莱西的汽车。他们即将告别熟悉的城市,奔赴广阔的农村去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

汽车缓缓驶出城区,徐燕玲望着窗外逐渐远去的城市风景,心中五味杂陈。她也不知道,这一去,何时才能再回到这座生她养她的海滨城市。

一路风尘,一路颠簸,历时三个半小时,满载青岛知青的大卡车来到了莱西县,知青们在公社革委会食堂轮班吃完午饭,公社干部宣读了知青分派名单,徐燕玲他们十三名青岛知青被分派在胡家庄大队第四生产小队,前来迎接的老乡把他们的行李放到独轮车上捆绑牢固,知青们跟在独轮车后面向胡家庄走去。

长长的独轮车队来到胡家庄大队村口时,热情的乡亲们早已等候在那里,他们质朴的笑容和关切的话语,让一帮十六七岁的孩子原本紧张的心情放松了许多。

按照胡队长的安排,徐燕玲被分到了小队会计王光明家借住,和王光明的女儿王桂珍住在一间房子里。王会计家的院子不大,却收拾得井井有条。前院是王会计的大哥家,从徐燕玲住的房间窗户望出去,能看到前院的一角。

刚来到胡家庄那几天,徐燕玲对农村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又新奇。每天凌晨时分,公鸡打鸣的叫声就在村里响起,此起彼伏,格外清脆响亮。起初她对公鸡打鸣还感到很新奇,渐渐地就产生了厌恶感。因为勤劳的乡亲们等公鸡叫过了三遍,就要起床准备出工劳动了。

在家歇了两天,熟悉了一下村里的情况,徐燕玲也开始跟着社员们下地干农活了。胶东的3月乍暖还寒,胡队长安排女知青跟着老社员和妇女到麦田松土保墒,当地老乡叫搂麦子。男知青就跟着青壮劳力往田间运送土杂肥,准备春耕。

每天徐燕玲都和王桂珍一起出工劳动,一起收工回家,她俩就像亲姐妹。劳动一天原本非常劳累,徐燕玲也不好意思回屋歇着,她就跟着王婶学习如何生火做饭、如何喂鸡喂猪,饭后还抢着刷锅洗碗。王婶知道徐燕玲刚参加生产劳动不适应,后来就不让她进厨房,硬逼着她进屋歇着。

过了几天,徐燕玲发现有一个身材魁梧的小伙子经常来王会计家串门,来了不是帮着挑水就是帮忙劈柴,有时赶上饭口,不用让他,他拿起窝头吃着就走。后来徐燕玲偷偷问王桂珍:“桂珍姐(其实王桂珍就比徐燕玲大一个月),那个小伙子是谁呀?怎么总来帮着挑水。”“他是我大爷家的大哥,叫王来成,就住在我家前院,我俩从小一起长大的。”

渐渐地,徐海燕开始注意观察这个总是低头干活的王来成,有时看到王来成挑水走进院子,她就主动打一声招呼:“来成哥,你受累了。”王来成只是红着脸笑一笑,也不回话,把水倒进水缸转身就走。越是这样,徐燕玲越是对王来成感到好奇。



图片来源网络

麦收的季节到了,金黄的麦穗在微风中摇曳,仿佛一片金色的海洋。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投入到紧张的麦收劳动中,徐燕玲也不例外。她顶着烈日,和大家一起在麦田里收割麦子,汗水湿透了衣衫,手上也磨出了水泡,天天都累的腰酸背痛不想吃饭。好在乡亲们对他们青岛知青特别关爱,特别是王来成,更是特别关爱她,帮她割麦子,帮她磨镰刀,教她如何更省力地捆扎麦捆。王来成的关爱和帮助,让徐燕玲心生温暖和感动。

麦收以后,队里为知青们盖了新房子,知青点落成后,徐燕玲和同学们告别了借住的老乡家,搬到了新的住处。虽然离开了王会计家,王桂珍还是和徐燕玲一起出工劳动,也经常给徐燕玲送好吃的。王来成也经常来知青点帮着挑水,有时还偷偷送给徐燕玲一些好吃的,比如煮鸡蛋,还他家院子里种的黄瓜西红柿等等。每当收到这些充满心意的食物,徐燕玲的心里都会涌起一股暖流,她渐渐喜欢上了这个淳朴善良长相又好看的农村小伙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徐燕玲渐渐适应了农村艰苦的生活和繁重的生产劳动,她和王来成之间的感情也日益升温,两个人渐渐坠入了爱河。

1974年的秋天,胡家庄大队得到了几个招工名额,是去青岛国棉厂工作。当胡队长把一份招工审批表交给徐燕玲时,徐海燕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边是日思夜想的家乡和父母,一边是深爱着的王来成,她真的不知该如何选择。

纠结了整整一个夜晚,徐燕玲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震惊的决定——她放弃了回青岛工作的机会,她要留下来和王来成结婚。这个决定遭到了父母的坚决反对,她母亲专程坐车来到了胡家庄,希望女儿尽快回青岛。好话说了一箩筐,徐燕玲还是坚持自己的决定,她还是要和王来成一起生活。徐燕玲的母亲说服不了自己的女儿,就撂下了一句绝情话:“你只要敢和农民结婚,这辈子我就不认你这个女儿。”

徐燕玲的母亲说服不了自己的女儿,她就去找大队书记,胡景军书记也劝说徐燕玲:“徐燕玲,你可想好了,要是和王来成结了婚,你就得在农村生活一辈子,到时候可不能后悔。”“胡书记,谢谢你关爱,我不会后悔的,我愿意在这生活一辈子。”徐燕玲很坚决地说道。

过了不久,徐燕玲顶着巨大的压力,和王来成领取了结婚证,举办了简单的婚礼。婚后,大队书记胡景军安排徐燕玲到胡家庄小学当了民办教师,每天和孩子们在一起,传授知识,教书育人,徐燕玲感到很快乐。

婚后第二年冬季,徐燕玲生下了一个漂亮的女儿,她给爱女起名叫胡海英,为什么给女儿起这个名字,徐燕玲说就是觉得这个名字好听,没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

1977年初冬,恢复高考的消息传遍了大江南北,上大学可是徐燕玲从小的愿望,徐燕玲得到这个消息后特别高兴,她暗暗发誓一定要圆了自己的梦想。白天,她在学校上课,照顾女儿;晚饭后,等家人都睡下后,她就在灯光下开始复习功课,天天都学到后半夜。王来成全力支持着她,主动照看女儿承担了更多的家务,让徐燕玲能够安心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徐燕玲最终考上了青岛师专。

毕业后,徐燕玲留在了青岛工作,等工作稳定后,她把女儿接到了青岛,母亲原谅了她,答应帮她带孩子。

过了几年,徐燕玲涨了工资,单位给分了住房,她就想让丈夫进城来一起生活。王来成却说自己习惯了农村的生活,离不开这片土地和乡亲们。后来徐燕玲又多次劝说他到青岛一起生活,可倔强的王来成说啥也不肯去。就这样,夫妻俩开始了漫长的两地分居生活。

同事和好友都劝说徐燕玲和王来成离婚,都说一个农村丈夫,有什么可留恋的。徐燕玲却痛苦地摇着头说:“我和他结婚时我也是农民,现在我进城了就和他离婚,我怕乡亲们戳我的脊梁骨,我不能那么做,毕竟我俩是真心相爱的。”

徐燕玲的工作虽然稳步上升,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可她的心里始终牵挂着远在胡家庄的丈夫。丈夫说啥也不进城,徐燕玲只好利用休息时间回到胡家庄看望王来成。

岁月在不经意间流逝,一晃就到了2008年春天,徐燕玲退休了,退休后她和女儿一起回到胡家庄,想劝说王来成进城一起生活。没想到倔强的王来成还是那句话:“我是个农民,我的根永远都扎在农村,我不想进城,我也不习惯城里的生活。”

实在说服不了丈夫,徐燕玲再也无法忍受这种分居的生活,她毅然回到胡家庄,回到了王来成的身边,总算结束了长达二十余年的两地分居生活。

目前,徐燕玲和王来成还生活在胡家庄,他俩时常并肩漫步在乡间小路上,看着熟悉的田野和村庄,回忆着曾经的点点滴滴,幸福又快乐。虽然经历了许多波折和分离,但他们的爱情依然坚如磐石。在这片充满回忆的土地上,他们继续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幸福故事,就像海鸥永远眷恋着大海一样。



图片来源网络

不管是在胡家庄还是在一起下乡插队的同学口中,只要一提起徐燕玲,没有不伸大拇指的,大家都说徐燕玲真是个好样的,要是换成别人早就和王来成离婚了。王来成也算个有福之人,找了这么贤惠又有责任心的好妻子,真是上辈子修来的福分。

作者:草根作家(感谢薛忠军老师提供素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