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0日
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发布了
2025年度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获奖者(集体)名单
上海2名个人和1个集体
获此殊荣
向模范学习,向先进看齐
让我们一起走进
这些上海青年的故事
卢俊威
00后技能巅峰的攀登者
世界技能大赛的璀璨之星
2024年9月15日晚
法国里昂
第47届 世界技能大赛闭幕式上
卢俊威和队友身披五星红旗走上领奖台
以全场最高900分的成绩
从世界技能组织主席手中接过
象征大赛最高荣誉的
“阿尔伯特·维达”大奖
该奖项 被誉为
世界技能大赛“金牌中的金牌”
获奖选手堪称“冠军中的冠军”
1
驰骋赛场
世界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者
卢俊威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对电路的好奇心驱使他早早选择了职业院校,专攻机电一体化。凭借着努力和热爱,他一学就是5年。
2022年,世赛新增了工业4.0赛项。该项目涉及的技术领域更广,融合度更高,对于没有世界大赛经验的卢俊威来说,挑战极大。但代表中国在世界舞台比拼一直是他的梦想,他毅然决定参加这个全新赛项。
此时距离比赛只有短短1年多的时间,他开始了晨昏颠倒、不分昼夜的“魔鬼训练”。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和卓越的领悟力,他只用1年时间就熟练掌握机电、计算机通信、编程、AI智能等多个领域的核心技能点,而做到这些常人至少需要3年。
每天超过12小时的钻研和实践,让他不断突破技术难关,提升操作熟练度,从省级冠军,到选拔赛第一名,再到世赛最高奖,一步一个脚印,卢俊威最终站上了世界技能舞台的最高峰。
卢俊威和队友
2
遥遥领先
中国先进制造业的代言人
工业4.0项目要求选手在4天累计22小时内完成生产线预仿真、搭建网上商城、搭建工业网络及网络安全维护、工作站智能传感器创设和维护、能源系统的管理和生产线数据分析等多个板块。中国队在该领域没有任何国际赛事经验,卢俊威首次参赛就与瑞士、德国等20支强队同场竞技。
此外,正式比赛使用全新的非国标配件,欧洲选手日常训练就使用这种配件,而我国选手从未接触过。
面对诸多不利因素,卢俊威快速调整心态,沉着冷静分析,果断提出利用比赛间隙连夜搭建3D模型,对虚拟设备进行仿真操作的应对方案。
最终,卢俊威和队友凭借过硬的技术实力、强大的心理素质和灵活的应变能力,成为所有队伍中唯一一支100%完成比赛,实现100%正确率的队伍,以远超第二名100多分的成绩遥遥领先、一举夺冠,打破欧洲国家在先进制造业板块的长期金牌垄断。
3
传道授业
弘扬工匠精神的传承者
夺牌回国后的卢俊威没有丝毫放松,他很快定下了新的目标,以教练的身份参加2026年在中国上海举办的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
已为人师的他,完全进入教练状态,从早到晚待在世赛基地,用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参赛经验,带教指导30多名种子选手、梯队队员。
“培养技能大赛冠军不是唯一目标,更重要的是为国家培养出一批批匹配产业发展最前沿需求的高水准技能人才。”
郑理
方寸之间解码“真理”
破译硅基半导体“密钥”
芯片一直处于
科技封锁与反封锁战场的最前线
中国科学院
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理
长期从事硅基半导体与器件集成的研究工作
突破“硅”电学和光学性能极限问题
为硅基功率电子的单芯片集成提供技术方案
并作为主要完成人之一
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
和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奖等
1
勇担时代重任
践行科研报国青春使命
郑理常说,“实验室的灯亮着,中国芯就有光。”自主创新之路从无坦途,唯有以“难而正确”为尺,以“长期主义”为锚,在热爱中持续深耕、风雨兼程。
长期的历练让他拥有了过硬实力和“大心脏”。在一次关键实验中,团队遭遇光信号传输时微米级的致命误差,郑理当机立断,上手拆解重达数百千克的精密设备。他如同一位技术精湛的“外科医生”,对数万个精密零部件抽丝剥茧,最终锁定问题根源——一根光纤在微米尺度上出现了细微偏移。在周围人屏气凝神的紧张时刻,他手持精密“镊子”,外科手术般精准解决问题,成功确保实验顺利完成。
白天做实验,晚上读文献,几乎成为一种常态。他甘坐“冷板凳”,享受科研攀登的过程,更乐于成为科技攻关的“解题人”。通过上千次试验、数万条数据分析,他带领团队不断在微观世界突破极限,终于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2
奋力科技攻关
引领高性能中国“芯”潮流
当前,全球芯片制程已迈入深水区,传统依赖缩小器件尺寸来提升芯片性能的策略开始显现出局限性,成为制约我国半导体产业持续发展的桎梏。郑理深刻洞察技术发展态势,为硅基功率电子的单芯片集成提供技术方案。
“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难题,它们如大山般横亘在前,我们只有用自身努力的确定性去应对科研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性。”在郑理看来,每完成一项极限挑战,内心涌起的满满成就感,都是对他不懈努力的最好馈赠。
时代总是把历史责任赋予青年。十年来,我国集成电路材料产业从无到有、从百分之百依赖进口到可以自主研发并量产,无数青年科技工作者为之奉献青春。郑理深感路途虽艰,却从不孤单,感受到个人事业与国家发展紧紧相连,在实验室的每一分耕耘,都在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贡献青春之力,而这,正是当代青年最厚重的成长勋章。
3
构筑人才优势
奔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后浪”
在郑理的手机相册里,一直珍藏着一张1978年的《科学画报》,封面照是他的学术“偶像”——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元森。
“老一辈科学家攻坚的故事,时刻激励着年轻一代奋勇向前。”郑理说,他们既是引领方向的榜样,更是映照初心的明镜。
对肩头责任有着清醒认识,他坚持搞科研、带队伍两手抓,在重大任务和斗争一线培养和发现人才,持续锻造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科技人才队伍。他始终坚信,科学家精神不是踽踽独行,而是点燃更多火种。
中国科学院
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空间主动光电技术研究
青年团队
硬核浪漫铸重器
揽月凌天探星河
从“嫦娥”揽月到“墨子”传信
从“天问”探火到“天宫”巡天
他们在风雨洗礼中成长
在历经考验中壮大
不断在关键核心技术上
取得重大突破
使我国在空间主动光电领域
跃居全球领先地位
1
逐梦深空、敢打头阵
用“中国方案”筑梦九天
今年,“天问二号”即将开启星辰之旅,这将是我国首次实施小行星探测计划,其携带的远距离测距敏感器和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两大载荷由团队负责研制,是团队近期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
团队由77名成员组成,35周岁以下青年有55名。十余年来,团队承担嫦娥工程、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高分专项、墨子号等国家重大型号及科研任务,让一个个“中国方案”闪耀万里苍穹。
团队完成“月面软着陆激光避障”“地外天体表面现场红外光谱分析”“空间量子科学光链路构建”等国际首创,使我国成为唯一实现月面软着陆100%成功、唯一在月球和火星均实现表面原位现场红外光谱分析、唯一成功完成星地千公里级量子科学实验的国家。
2
犯其至难、图其至远
要做就做教科书里找不到的伟大工程
他们是科研“无人区”的探险者,在航天任务中,这群年轻人碰到的大多都是全新问题,无先例可循。
太空的环境极端恶劣,而地球上能够模拟这种环境的试验地点,常处于同样严酷的自然条件中。十余年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全国大山与荒漠,常年与风沙为伍,与孤独作伴。
团队创始人王建宇院士曾引用老师薛永祺院士的一句名言,“我们做的一定是教科书里找不到的东西,不断给自己提出新的要求,去实现新的突破,我们的年轻人也是如此。”
未来,团队将继续向更多“至难”“至远”任务发起挑战,在浩瀚星河中书写更多“不可能”的传奇。
3
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锻造国家航天事业的“前沿主力军”
团队成员秉承“成功就在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中”的理念,激发“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一名名新手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成长为独当一面的骨干。
十年来,团队培养出30余名40岁以下项目负责人,其中10人已成为国家级项目首席科学家,43人次获省部级及以上荣誉或入选国家杰出青年、上海市领军人才等人才计划。
王院士坦言,“我喜欢教学生,把学生看作是自己的弟弟,甚至是自己的孩子。这一行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一定是一群人、一代代人一起做才能完成。”
“我一直珍藏着在青海湖奋斗的合影,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都很快乐。”王院士对青年团队负责人张亮说道,“现在我把这张照片送给你,也希望有一天你和你的学生也有这样一张合影。”
张亮如今已成长为一名博士生导师,“学生阶段,我仰望老师,把老师当成指引我们的星星一样,现在也希望自己能成为这样的星星,给我的学生也带来光明的指引。”
一代又一代的关怀与传承,一点一滴凝聚成炽热的爱,这便是独属于他们的浪漫,也必将化作璀璨星辰,照亮探索未知的漫漫长路,激励更多科研人员勇攀科技高峰,为加快建设航天强国注入磅礴青春力量。
让我们向这些青年和青年集体学习
坚定信心、奋力一跳
主动把小我融入大我
把青春献给祖国
立足个人和岗位实际
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上
贡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杨昊霖
校审:沈蔚、姚佳森
终审:徐帅
向模范学习,向先进看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