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发现曾因2018年参与“酒托”诈骗被通缉,因外貌出众被网友称为“最美通缉犯”的卿晨璟靓出狱后开启直播当网红。

4月27日,@读秒财经 搜索发现,账号“卿晨璟靓”粉丝为8161人,简介上写着“2018年头条人物,现已改邪归正之前的号不用了,每天13:00-15:00,19:00-21:00直播。”

下午@抖音黑板报 发文,“平台禁止以监狱服刑、违法犯罪经历为噱头博取流量、不当获利。经核查,该用户过往账号曾因严重违反相关规定于2024年被无限期封禁,2025年3月新注册账号继续发布相关内容。综合其违规行为,对账号处置无限期禁言、取消营利权限、抹除粉丝。”

曾因“酒托”诈骗案被通缉的四川绵阳女子卿晨璟靓,在刑满出狱后转型为网络主播,却因以“大牢出来的女人”“最美酒托”等标签博取流量,遭平台封禁。这一事件再次引发公众对“刑满释放人员如何回归社会”以及“流量经济下的道德边界”的讨论。

2018年,卿晨璟靓因参与“酒托”诈骗团伙被通缉,却因通缉令上的高颜值照片意外走红,被网友戏称为“最美通缉犯”。2019年,她因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零两个月,涉案金额高达140余万元,受害者遍布全国。然而,出狱后,她并未低调回归社会,而是选择以“犯罪出狱”身份作为流量密码,在短视频平台上开设账号,头像仍使用当年的通缉照片,简介标注“2018年头条人物,现已改邪归正”。

更令人不适的是,她的直播内容多围绕“监狱生活”“酒托诈骗经历”展开,甚至诱导粉丝付费进群“听故事”。这种将犯罪经历娱乐化、商业化的行为,不仅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更传递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犯罪似乎成了一种可炫耀的“资本”,坐牢反而成了博取关注的捷径。

抖音平台迅速出手,以“禁止以监狱服刑、违法犯罪经历为噱头博取流量”为由,对其账号无限期封禁。这一决定符合网络内容管理的相关规定,也体现了社会对“流量无底线”的抵制。然而,此事也折射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刑满释放人员究竟该如何重新融入社会?

一方面,社会应给予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避免“污名化”导致其难以就业、生存。但另一方面,若放任他们以犯罪经历为卖点牟利,不仅会削弱法律的严肃性,还可能误导青少年,形成“犯罪—走红—变现”的错误示范。

如果卿晨璟靓真的希望“改邪归正”,完全可以分享法律知识、警示诈骗危害,而非反复咀嚼自己的犯罪经历。真正的悔改,应当是诚恳面对错误,而非将其包装成“猎奇故事”贩卖。

近年来,类似案例并不少见。有刑释人员直播卖惨博同情,结果被曝曾犯下强奸、强迫卖淫等恶性犯罪。这种“犯罪人设”的炒作,不仅违背公序良俗,更可能让公众对司法惩戒的严肃性产生质疑。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更不该成为犯罪经历的“变现平台”。刑满释放人员有权重新开始,但他们的回归方式应当尊重社会公序良俗,而非利用公众的猎奇心理谋利。平台、社会和法律需共同构建更合理的规则,既保障刑释人员的生存权,又防止犯罪经历被娱乐化、商业化。

真正的“改邪归正”,不是靠炒作过往,而是用行动证明自己已真正走向新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