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汉蹲在田埂上,盯着日历直皱眉。手机里天气预报蹦出高温预警,他却想起老辈人说的"晚立夏热死牛"。今年立夏落在农历四月初八下午,日头偏西才入夏,本就比往年晚了小半个月。
村东头的气象大喇叭刚喊完"厄尔尼诺现象加强",西边王大姐就嘀咕开:"去年秋老虎烤焦半亩玉米,今年可别更厉害。"专家说华北黄淮可能冲上40℃,华南的桑拿天能把人蒸出油,这让正在育秧的张叔直叹气。更怪的是,日历上明明白白标着"闭日",村里老人挨个叮嘱"别动土"。
赵大爷特意绕到地头,看见有人翻地就摆手:"老规矩不能破,闭日动土伤了地气,秋粮要减产的。"可年轻的种田大户小李不服气:"现在都看气象数据,难不成老黄历比卫星云图还准?
"两边吵得不可开交,田里的玉米苗却蔫巴巴的,像是提前尝到了暑气的厉害。
医院里最近感冒的老人小孩多了起来,张医生边开药方边念叨:"立夏后该热不热,倒春寒最容易钻空子。"村卫生室的藿香正气水卖得飞快,可大家都知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九毒日的湿热才是难缠的主。
老辈人传下的规矩又被翻出来:不坐门槛不睡凉席,说是防湿气入体;不吃冷食不吃生瓜,怕伤了脾胃。年轻人觉得太迷信,可看着奶奶执意把饭菜热了又热,突然想起去年贪凉拉肚子的滋味。
田里的情况更让人揪心,本该抢种的时节,因为闭日好多人停了手,地里荒着的茬口让村支书直上火。"等过了闭日再种,错过节气咋办?
"他在村委会扯着嗓子喊,底下却有人小声嘟囔:"万一犯了忌讳呢?"这种矛盾在晒谷场上最明显,一边是农业站发的抗旱手册,一边是祠堂里新贴的祈雨符。我个人觉得,老祖宗的经验是个念想,可真要抗灾还得靠科学——就像村东头那片搭了防晒网的果园,果子长得明显精神。
但不可否认,天气的反常越来越让人摸不着头脑,去年冬天没下几场雪,春天又冷不丁来场霜,现在立夏又晚又怪。数据说厄尔尼诺还要持续,可咱庄稼人最关心的,是自家的收成能不能扛过这滚烫的三伏天。
集市上的草帽卖得脱销,农资店的遮阳网堆成小山,大家嘴上不说,心里都在跟老天爷较劲。
最让人担心的还是老人孩子,高温天里的健康隐患就像藏在暗处的毒虫,稍不留神就咬人。村里的大喇叭现在每天两遍防暑经,从喝绿豆汤到错时干活,说得比老辈人还细致。可不管怎么准备,面对越来越怪的天气,总觉得有啥没考虑到——这大概就是靠天吃饭的人,心里永远悬着的那块石头。
末了还是想说,天有千般变,人有百样法,老规矩新科技都是为了日子好过,只要咱肯琢磨,总不至于被天老爷难住。就像村口那棵百年老槐树,不管旱涝都稳稳站着,咱庄稼人也得有这股子韧性,管他啥反常天气,见招拆招就是了。
天要热就让它热,咱提前把遮阳的棚搭好;雨要猛就让它猛,咱早把排水的沟挖通。
至于那些老讲究和新说法,争来争去不如都听着——多留个心眼总没错,过日子不就是图个稳当嘛。
谁也不知道这个三伏天到底有多热,可只要咱把能做的都做了,心里就有底,管它是厄尔尼诺还是闭日,咱都能挺过去。
说到底,种地的人不怕天难测,就怕自己没准备,把该防的防住,该管的管好,收成总不会差到哪儿去。这日子啊,就像田里的庄稼,有风雨有烈日,但只要人勤快心敞亮,总能盼来个好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