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你会发现:同伴对他的影响力,真的是越来越大!

同学入手奢侈文具,即便家长不同意,孩子也会偷偷拿钱去买;

同学穿了双新款式的鞋子,孩子就会心心念念要求买一双;

同学若说他养长发好看,孩子就会死命拒绝剪短发;

同学追星买周边,孩子也会跟风一起组建成“追星小分队”

面对孩子“执拗”行为,很多家长很困惑:这孩子,迟早要被同学给“带歪(坏)”了!

实际上,这种现象背后,是典型的“群体行为传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羊群效应”

青少年心理专家指出:10-15岁的孩子,大脑中负责社交感知的“镜像神经元”异常活跃。他们像雷达一样捕捉同伴行为,并通过模仿快速融入集体,哪怕明知是错的。



01

雷区3个

“羊群效应”的跟风传播链一般会历经以下三个阶段,以“吐槽”为例:

第1阶段:情绪感染——同学A吐槽作业多,同学B立刻附和;

第2阶段:行为复制——同学C为合群,主动加入吐槽阵营;

第3阶段:群体施压——“不吐槽就是老师的眼线!”

映射到其他事情上,也是一样的模式。

当家长警惕到孩子当下的行为出现“问题趋势”,并想要纠正,一定要警惕3个雷区,否则只会起到“反效应”。

雷区1:贴标签式警告

“再跟他们混,你就废了!”

家长本意劝阻孩子与小群体保持距离,但这样的沟通方式,只会让孩子关闭沟通渠道,转入地下活动。

雷区2:道德绑架式说教

“爸妈辛苦赚钱,你就跟着他们学这些?”

家长本意唤醒孩子的良知,但这样的说法反而会激发孩子逆反心理,使亲子关系对立。

雷区3:粗暴切断社交

“再跟他们混,我明天就给你转学!”

家长本意警告孩子保持距离,但在反射在孩子身上却会产生社交创伤,让他们甚至选择自暴自弃。



02

破局5招

剑桥大学研究发现,青少年对同伴评价的敏感度显著高于成年人。

强行切断青少年的社交圈,等同于剥夺他们的“心理氧气”,因为这会削弱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加孩子的孤独感和心理健康风险。

家长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破除“羊群效应”,调整孩子的价值观?

第1招:

当孩子吐槽同学时,开启“录音机模式”

错误示范:“人家能考第一,你怎么不学学?”

正确操作:

你可以一边忙自己的事儿,一边听:“嗯,后来呢?”(制造随意的聊天氛围);

然后进行关键提问:“你觉得他们这么做开心吗?”(引导孩子思考行为本质);

临睡前进行复盘:“你们班XX拒绝跟风那次,你还记得吗?”(强化正面案例)。

底层逻辑:倾听是拆解跟风心理的第一把手术刀。

第2招:

发现孩子模仿坏习惯,启动“镜像疗法”

有位爸爸发现儿子突然满口粗话,仔细询问才发现:原来孩子是跟同学闹着玩,学会了,习惯了。

为了帮助孩子改掉这个习惯,这位爸爸制定“家庭公约”:文明用语从家庭成员做起,谁被发现爆粗口,谁就得往储蓄罐投5元,月底用这笔钱做家庭基金。

实操步骤:

家长可以用手机录制下孩子讲脏话的瞬间,再找一个时间,比如晚饭后“不经意”播放视频,让孩子看到自己“讲脏话”的行为有多不文明、

底层逻辑:让孩子从第三人视角看自己,羞耻感比说教管用100倍。

第3招:

孩子为合群乱花钱,改用“经济学战术”

错误应对:“你要钱就去认他们当爹妈!”

高情商策略:

家长可以试着跟孩子签订《零花钱对赌协议》:“每月基础100元,每拒绝一次跟风消费+20元”;

可以开设“家庭银行”:把孩子拒绝跟风获得的奖励金存起来,比支付相应利息;

底层逻辑:用利益计算替代道德批判,让孩子自己发现“跟风费钱又丢面”。

第4招:

孩子为跟风撒谎,实施“透明化工程”

有些孩子会为了跟风买东西,因为兜里没钱,于是谎称学校收费。

若发现这情况,家长不要立刻暴怒,“三步止损”法可能更有效,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问题所在。

制定花钱记账的规定:孩子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零花钱,但需要记账。

定期检查账单:在家庭会议上,孩子需要报备自己的花销在哪里。

签订《诚信公约》:撒谎有惩罚,诚实有奖励,但不能故伎重演。

底层逻辑:用制度化的严肃场景,打破“撒个小谎无所谓”的侥幸心理。

第5招:

孩子因不合群自卑,制造“差异化优越”

有些孩子性格内向,常常会因为自卑而不合群。在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出他的独有优势。

比如,夸孩子“全班只有你会做芒果布丁”,树立孩子的信心;然后找机会让孩子展示自己的特长,比如班会活动,学校组织的义卖活动,或者说运动会等契机,让孩子利用自己的特长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展示。

底层逻辑:当孩子发现“独特性能赢得尊重”,自然不再跪舔群体。



孩子的“跟风”不是洪水猛兽,而是成长必经的试炼。

当他说“可是同学们都这样”时,请看着他的眼睛回答:“妈妈小时候也怕被孤立,但后来发现,真正的好朋友会尊重你的选择。”

与其堵住外界的声音,不如为孩子点亮一盏理性思考的灯。

我是诺妈,家有男娃,探讨男娃的养育心得,

记录孩子的学习日常,分享学习干货,一起共成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