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期过度控制型教养,如何埋下羞耻感的潜意识种子?

在某些家庭中,过度控制型教养如同一盏不断闪烁的聚光灯,照亮了孩子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决定。这种教养方式看似关怀,实则是一种无形的心理压迫,潜移默化地塑造了孩子对自我的认知。在聚光灯的强烈照射下,孩子逐渐学会了自我否定,最终在潜意识中埋下了羞耻感的种子。这种羞耻感会如影随形,影响其一生,直到当事人开始正视并重新审视自己与早期关系的羁绊。

一、聚光灯下的童年:过度控制型教养的环境

童年期的过度控制型教养方式,往往表现为父母对孩子行为的高度关注与严格要求。在这种环境中,孩子的生活仿佛被置于一盏“聚光灯”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成为被审视和评价的对象。父母的期望常常被明确化甚至强化,孩子感受到的是一种无形的压力:“你必须做到最好,否则就会被批评甚至否定。”

这种环境下,孩子逐渐形成了对父母评价的高度敏感性。他们的行为不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为了迎合父母的期待。久而久之,孩子会将父母的声音内化为自己的内心声音,这种声音往往带有批判性,甚至苛刻。这种内化的声音,成为羞耻感形成的心理基础。



二、从初级创伤到自体崩解:羞耻感的潜意识起源

初级创伤:过度控制与自我否定

在过度控制型教养环境中,孩子常常感受到一种“被评判”的压力。当他们的行为不符合父母的期望时,可能会遭到批评甚至否定。这种否定不仅针对行为,还可能延伸到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例如,父母可能会说:“你怎么总是做不好?你就是个没用的孩子。”这种语言会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将父母的否定内化为对自己的否定。

这种否定性体验被称为“初级创伤”。在心理动力学中,初级创伤是指个体在早期关系中感受到的不被接纳、不被理解甚至被否定的体验。这种创伤会破坏孩子对自我的积极认知,导致他们对自己的价值产生怀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