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答辩的钟声即将敲响,就在这紧张的时刻,学校突然传出一则重磅消息,宣布从我们这一届开始,硕士和博士论文在正式答辩之前,一律必须通过校外盲审。那是令人难以忘怀的 2015 年。



同学们听闻此讯,犹如遭遇晴天霹雳,顿时感到措手不及。尤其是那些平日里患有拖延症的同学,更是慌乱不已。他们原本还在慢悠悠地准备着,这下子计划被彻底打乱,焦虑与不安迅速蔓延开来。

更觉得措手不及的,其实是我们这届的某位导师。在过去的三年时间当中,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社会活动和承揽工程之中,忙得不可开交。对于学生的指导,几乎可以说是一片空白。甚至连开题这样重要的环节,都只是走了个形式,在嘈杂的工地匆忙完成,根本没有进行悉心的审阅。至于手下学生的论文质量究竟如何,说实话,他心里完全没底。



果不其然,盲审结果出炉的那一刻,全班同学都屏住了呼吸。全班 26 位同学,竟然有 9 位盲审不通过,超过了三分之一的比例。而那位忙碌导师指导的学生情况更是惨不忍睹,差一点就全军覆没,仅剩下一根独苗得以进入毕业答辩。然而,令人唏嘘的是,这根“独苗”在最后的毕业答辩中也未能通过,成为了我们班的一个遗憾。

在这个关键时刻,那些盲审不通过的学生和他们的指导老师,犹如热锅上的蚂蚁,慌了神,纷纷焦急地询问学校该如何是好。要知道,我们可是学校硕士论文全面施行盲审制度的第一届,没有任何先例可供参考。

学校给出了回复,从理论上讲,可以进行申诉和第二轮盲审。但申诉通过的概率微乎其微,而且进行第二轮盲审,估计时间上也来不及了。面对这样的现实,无奈之下,他们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延毕的结果。



而我本人还算幸运,两位盲审老师的评价等级都是良好,同意我进入毕业答辩。不过,他们也分别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据教务老师事后透露,这两位盲审老师分别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同济大学,都是学界的权威。

最终,在这整整 26 位同学当中,仅仅只有 16 位同学得以如期毕业。毕业答辩本应是展示学术成果、迈向新征程的关键时刻,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这紧张而关键的毕业答辩之际,又有一位同学不幸“折戟沉沙”。这样的毕业情况,在硕士培养的漫长历程中,毫无疑问是极为罕见的。



以往相关数据表明,大多数院校的硕士毕业率都能保持在较高水平,像这样低的毕业比例实属罕见。这一现象无疑给我们敲响了一记沉重的警钟,让我们深刻且清晰地认识到学术研究的严谨性是多么至关重要,以及导师指导在学生学术成长道路上所发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过去学术研究领域,可能存在审查不够严格的情况,导致部分学术成果的质量参差不齐。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学术环境的深刻变化,这样严格的盲审制度已然成为必然的趋势。它不仅仅体现了社会各界对于高素质人才的更高要求,更促使学校和学生愈发重视学术质量的提升。



这种严格的制度,反映了我们对知识的敬畏和对学术的尊重,以及对严谨治学态度的极力推崇。它意味着在学术的殿堂里,容不得丝毫的马虎和懈怠,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精心打磨,每一个成果都需要经得起严格的检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求、具备扎实学术素养的优秀人才。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