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溪一何清,想像武陵水。
所爱春风时,灼灼花数里。
渔舫日去来,无人识归止。
安知历幽源,不遇神仙子。
这首诗是北宋古田县令许当所作的《桃溪五咏》诗之一,描绘了桃溪村春天桃花盛开时宛如世外桃源般的美丽景象,诗里写的桃溪村也是今天古田县的桃溪村。
许当是何许人?北宋时期福建晋江人,庆历间(公元1041-1048年)任古田县令。任职期间许当游历了桃溪村后作《桃溪五咏》,描写了“桃溪、小湖、黄蘖山、宝峰寺、罗汉台”五处景点风光,这些地名今天在桃溪村仍能找到出处。
许当还把桃溪村比作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世外桃源,在《桃溪五咏》序言中写到:“桃溪者,盖古田之名川也。故老云:昔有逋民,由白沙溪溯流而上,至是,境豁若洞天。于时,春风微和,夭桃夹岸,繁英媚川,灼灼然,故谓之桃溪。”这也是村子得名桃溪的出处。
由此也可以得出结论,桃溪村、古田县的名字都已经有千年历史。古田县现在属于福建省宁德市,桃溪村距县城13公里。凭借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已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荣誉。
桃溪胜境自古极具盛名,明代官修《福州府志·舆地志》载“黄蘖山,其山多桃,有桃坞、桃湖、桃溪、桃洲”,首次并列形成以“桃”为主题的系列景观称呼。此后,“桃溪四桃”成为古田的地域特色景观,这个关于文旅的宣传推广可以说领先其他地方至少五百年。
明代王应山《闽都记》“郡西北古田胜迹”中也有类似记载,村落北面有黄蘖山,相传古代山上多桃树,上有宝峰寺。梁克家《三山志》对该寺亦有记载,“宝峰院,崇礼里。后周显德七年(960年)置。在黄蘖山下。下有小湖,东有桃溪”。
桃溪村有人居住始于唐末五代,宋代属古田县建东乡崇礼里,元至明代属建东十都至十一都,明清时期属崇礼里九都。“里”和“都”这两个独特的行政名词在宁德地区一直保留至今。早期村里有张、郑两姓先民聚居,明初迁入林、钟、叶、应姓家族聚居,村落规模逐渐扩大。
桃溪村历史遗存丰富,古建筑群占地面积 四百多亩,数量多且集中,而且大部分保存完好,是古田境内古建筑群面积最大的村庄之一。村内有128座传统古建筑,排列错落有致。村中“七保书院”创立于宋代,是八闽最古老的书院之一,曾经培养出多名进士。
为啥叫“七保书院”?因为桃溪村最早的名字叫七保,后来因许当改为桃溪。村子周围溪谷、山坡有大片田地可供耕种,村落四面群山环抱,环境优美,与外界隔离,桃溪蜿蜒而过,古代村里人靠水上行船出入村子。
这样的自然条件与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高度相似,成为古人理想的栖居环境。可惜由于历史原因,古籍中记载的桃花、桃坞、桃湖等景致今天已不见踪影,宝峰寺于明代被毁,现仅存有遗址。黄蘖山、罗汉台等地名变成了今日村民口中的“黄婆坑”、“佛仔头岗”。
桃溪村的古民居代表是“鼎昌厝”,是桃溪村林氏古民居的统称,共有六座,前五座由林斯炎兄弟于清末建造,最后一座建于1912年。村民根据房子的位置、大小等习惯称之为“铁门里”、“为群厝”、“郑氏花厝”、“老兵厝”、“六扇厝”等六栋大厝建筑风格相同。
这些大宅有些仅残存部分墙壁、房基,但依然能窥见其曾经的宏大规模。大部分保存较为完好,整体布局独特、古香古色,内部装饰完美。厅堂头悬“十德堂”横匾,其中“十德”指“仁、义、礼、智、信、忠、孝、乐、天、地”为族训,也是林氏堂号之一。
桃溪村古民居蕴藏着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宗族家风,内涵意味深长,在这里慢慢地看,时光留下的历史记忆,青砖的刻痕,墙壁的斑驳,岁月无声,却处处有迹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