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
初夏时节,阳光穿过莆田后黄社区街道两旁的藤蔓,在古朴的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光影。村中,百年洋楼静静矗立,默默诉说往昔的故事。游客举起手机,将这充满侨乡风情的画面定格。
百年古碉楼。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摄
近日,记者走进莆田后黄社区,探寻这座华侨村背后的故事。
后黄社区位于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毗邻荔城经济开发区,与莆田主城区相距不远,是个典型的城郊村,也是较早一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
“这里有100多座华侨老宅,其中明清、民国时期建筑有34幢。这些古厝洋楼都是过去华侨出资建造的,既有莆田传统的红砖厝风格,也有南洋建筑特色。”后黄社区讲解员张丽花介绍。
2012年以前,因时代变迁和人员外流,这些古建筑空置率很高,且多破败毁损,大都没能被好好利用。
随处可见的华侨民居。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摄
如何盘活这些老宅子,成了摆在村民面前的头等大事。2015年,古民居“流转”村民监督讨论会在后黄社区举行,经过一致表决,村里决定用110万元的村集体资金购买一栋建于1928年的华侨古厝。
以这栋古民居为起点,后黄社区的华侨建筑“流转”机制建立并完善。近年来,村里以购置或长期租赁的形式,按“修旧如旧”原则对这些建筑进行修缮,将其改造成各类特色展馆、公共空间,或引入新业态。
在后黄社区,数十栋古厝迎来各具创意的主理人,以多元业态经营一方庭院:或是将老房子改造成文创空间,或是把斑驳院墙化作艺术展厅,亦或让百年古厝成为串联田园体验的起点。
每一位主理人都在细心打理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让古老厝落不仅成为“岁月的容器”,更成为激活乡村生命力的文化触点。
游客被古厝里的书画展吸引。人民网记者 陈蓝燕摄
在一栋名为“文艺家部落”的古厝里,书画展、音乐沙龙、研学亲子活动等文艺活动陆续举办,吸引周边高校文艺团体及游客集聚,日渐形成“乡村文艺打卡地”效应。张丽花表示,通过老房活化与跨界合作激活乡村闲置资源、提升品牌调性,这里有望成为后黄文旅融合发展的核心引擎。
以“侨”为桥,后黄社区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乡村发展新路径。目前,后黄社区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带动150余人就业,300余名居民投身文旅行业,“在家门口就能把钱赚了”。
“以前村里穷、环境差,道路破烂。”后黄社区党支部书记许丽丽说,如今村子既有“颜值”又有“内涵”,老房子变成旅游景点,彻底告别“脏乱差”,村民腰包鼓了、精气神更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