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的新冠,变了。
过去我们一提新冠,第一反应是发烧、嗓子疼、咳嗽。现在不一样了,有人全程不发烧,甚至连咳嗽都没有,却照样阳了。
更麻烦的是,很多人早期症状不明显,等察觉时,病毒已经在身体里“摸鱼”好几天了。
最近门诊来了一溜儿人:有人说自己“突然就没味儿了”;有人开始头晕、拉肚子;还有人以为是过敏,鼻塞打喷嚏,结果一测,阳了。有个小伙子说他“只是觉得累”,一开始以为是熬夜导致的,三天后开始气短,才意识到不对。这些症状都不像典型的新冠,但偏偏就是。
这不是个例。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监测数据都在显示,新一轮的新冠病毒株出现了“花样变化”。有的毒株传播力更强,但症状更隐匿,特别是在年轻人和接种过疫苗的人群中,症状轻到容易忽略。
你以为你没事,病毒却可能已经在你身体里“开工”了。
有人天天测核酸都正常,直到出现嗅觉异常、肌肉酸痛,才开始怀疑。现在的新冠,不是你想象的那种“发高烧、咳成狗”的样子,而是披着“感冒外衣”的潜行者。
特别是有些人感染后,居然只是觉得“脑子不清醒”,或者“突然很累”,连医生都差点看走眼。
像这种不发烧的情况,其实并不少见。根据近期的临床观察,新冠感染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体温始终保持正常,但却伴随嗓子异物感、肌肉酸痛、头晕、胃口差、腹泻、嗅觉味觉变化、持续疲劳、鼻塞流涕等症状。
问题在于,这些症状都太“像别的病”了。你说流鼻涕,那像不像过敏?你说拉肚子,那像不像吃坏肚子?你说头晕、乏力,谁不偶尔有点?但如果你最近接触过人群、或者身边有人感冒,哪怕你没发烧,也要警觉。
我们不能再用“发烧”来判断是不是感染新冠了。
一位在ICU工作的朋友说得很直接:“现在来的重症,有相当一部分人前期根本没发烧。”等他们意识到问题严重,已经肺部感染,甚至血氧下降。你说是不是吓人?
其实病毒从来不会按剧本来。我们对它熟悉,它也在“学习”我们。每一次传播,都是一次“更新换代”。这次的新冠毒株,在症状上更狡猾,更像普通感冒,却有可能引发更深层次的免疫反应。
更棘手的是,有些人甚至出现“脑雾”,就是整个人迷迷糊糊、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这种情况可能持续几天甚至几周。它不像咳嗽、流涕那么明显,但对生活的影响更大。尤其是学生和上班族,根本没法集中注意力。
你要问我最担心什么?我不是怕病毒变强,我是怕大家以为它“变弱”了,就彻底放松警惕。
不是说要恐慌。绝对不是。但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新冠没走远,它只是换了种方式出现在你身边。
就像有些人感染之后,只有嗓子轻微发干,甚至以为是空调吹的,结果第二天开始全身酸痛,然后“中招”。还有的人,一开始只是觉得“饭没味儿”,过了几天才发现嗅觉味觉完全消失。这些“非典型症状”,正是这波病毒的“伪装术”。
这不是道听途说,而是我们临床中实打实遇到的。
还有一点必须说:别指望旧经验能判断新病毒。
以前你觉得“我得过一次了,应该有抗体”,现在不一定管用。因为这波病毒株和之前的不完全一样,它有可能逃过你体内的免疫识别,让你“二次感染”,甚至三次、四次都不是不可能。
我见过一个病人,去年冬天阳了一次,春天又阳了一次,现在又出现症状了。他一脸懵:“不是说阳过一次就没事了吗?”我只能苦笑:病毒没你想的那么讲道理。
疫苗呢?有效,但不是万能。打了疫苗,你的重症风险会降低很多,但不代表你不会感染。很多轻症感染者,就是接种了疫苗之后出现的,只不过症状比较轻。这是好事,但也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我知道很多人现在已经“阳过好几次”,觉得没什么大不了。但别忘了,每次感染对身体都是一次挑战。特别是对免疫功能本来就不稳定的人,比如老年人、慢病患者、孕妇、免疫抑制状态的人,每一次都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影响。
更何况,新冠后遗症目前还没有完全搞清楚。有人感染后几个月还在咳嗽,有人持续头痛,还有人出现抑郁、焦虑、睡眠障碍。这些你可能觉得是“小毛病”,但如果影响了工作和生活,那就是“大问题”。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会问,那我们到底该怎么判断自己是不是感染了?我的建议是:只要你出现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哪怕没发烧,也要考虑新冠的可能性。
特别是出现嗓子异物感、持续疲劳、肌肉酸痛、嗅觉味觉减退、腹泻、头晕、流鼻涕、脑子不清醒这些问题,不要掉以轻心。现在有很多家用抗原试剂盒,最好家里常备,有症状就测一下,别硬扛。
还有个现实问题不能回避:很多人阳了也不愿意承认。怕请假麻烦,怕被歧视,怕影响生活。但你不说,病毒不会放过你。更不会放过你身边的老人和孩子。
我们不是要大惊小怪,是要有基本的健康意识。在公共场所戴口罩,勤洗手,保证睡眠,不去人多密闭的地方,这些不是“老生常谈”,是最基本的防护。
你可以不怕新冠,但你得知道它还在。你可以不焦虑,但不能麻木。
最后说个门诊看到的细节:一个带孩子来看病的妈妈,自己也在咳嗽。我问她有没有测,她说没必要,自己只是“嗓子干”。结果孩子高烧39度,一测俩人都阳了。她一脸懊悔:“早知道我就早点测了。”
就是这种“以为没事”的想法,让病毒有了可乘之机。
我们谁都不想再经历2022年那样的高峰期,也不想再看见医院人满为患。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照顾好,把家人保护好。
病毒不讲情面,它不会因为你“感觉还行”就绕过你。
这波新冠,不一定发烧,但一定不能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