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地铁站台上,“小脚印”正悄悄替代曾经被奉为“文明标志”的“左行右立”标语。一时间,“多地早已叫停扶梯左行右立”话题冲上热搜,网友议论纷纷。但这一次,“叫停”的不仅仅是一个城市交通礼仪的调整,更是对安全与效率长期被误解的纠偏。“左行右立”,不再安全,也不再高效,它不是城市文明的象征,而是伪装成“秩序”的危险。



这一源自1944年伦敦地铁的“文明倡导”,在过去几十年中被众多国家、地区所引入,被许多中国城市奉为“现代都市礼仪”。“让急的人先走”听起来很美,似乎体现了对效率的尊重、对他人的体谅。但它在地铁、商场等高密度公共空间内的真实后果,却是:扶梯不堪重负,事故频发,运行效率下降,还让一些“礼让”的乘客在不知不觉中陷入受伤风险之中。

近年来,从北京、上海、广州,到成都、南京等地,地铁运营方早已陆续取消“左行右立”的宣传标识。取而代之的是一句更为理性且真实的提醒:“站稳扶好”。北京早在2018年就不再倡导“让出左侧”,而这次脚印的重新标注,更像是一场公共认知的“温和革命”,让乘客意识到:保持静止站立,是对自己和他人最大的负责。

为什么不再提倡“左行右立”?因为它不仅是“不必要的礼貌”,更是不折不扣的“危险操作”。

电动扶梯的梯级高度远高于普通楼梯,21cm甚至可达24cm,远高于建筑标准中常见的13cm-18cm。这意味着,在这种陡坡上行走、奔跑,尤其在人流密集或扶梯运行中的情况下,一旦重心不稳、脚步踏空,极易发生绊倒、碰撞甚至连锁踩踏。

其次,扶梯速度并非“慢悠悠”。商场常规扶梯运行速度为0.5米/秒,而地铁则更快,可达0.7米/秒。这在电梯行业中已属于“高速设备”,其设计本就不是为了行走而设。如果有人匆忙从左侧跑动,不仅自己可能摔倒,也容易碰撞右侧静立乘客,形成“人带人”的连锁危险。



还有一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受力不均导致的机械疲劳。据南京地铁统计,95%的扶梯损坏与左右负载不均有关。“左行右立”导致乘客大多集中站在右侧,长期如此,不仅加快右侧零部件磨损,还会使整个扶梯出现倾斜、运转偏差,成为安全隐患的“定时炸弹”。

与此同时,有研究表明,“左行右立”还极大地拖慢了通行效率。当乘客站立两侧时,扶梯每分钟可通行约113人;而当左侧空置供少数人快走时,整体运力降至每分钟81人。这意味着,“左行右立”牺牲的是大多数人的通行效率,成就的是极少数“赶时间者”的心理优越。

扶梯事故已屡见不鲜,而夏季正是事故高发季。2024年,北京石景山区,一名儿童因穿洞洞鞋被扶梯咬脚;2023年,江苏苏州一名女子穿汉服未收裙摆被卷入梯缝……这些都不是“偶然”,而是“低风险侥幸心态”在公共空间的一次次碰撞与翻车。

电梯的危险区域从不是抽象名词。侧裙板、梯级边缘、扶手口、踏板交界缝隙,每一个部位都可能“咬人”。倘若在这些地带还有人在扶梯上快步穿梭、携带雨伞、穿着拖鞋、不系鞋带、不扶扶手……那么这个场景离“踩踏事故”就只差一个绊倒的瞬间。



也有人会说,“那我着急赶时间怎么办?”答案很简单:走楼梯。地铁站内一般都配有楼梯通道,这是为急行人群所准备的通行路径。从安全出发,从效率出发,“左行右立”的理念应彻底退场,而“站稳扶好”的观念应成为全民共识。脚印印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愿意接受一个事实:所谓的“现代礼仪”如果违背了基本的安全常识,那它从来就不文明。

文明,不在于你是否“给左边让路”,而在于你是否能为公共安全主动调整行为方式。真正的城市文明,不是看你会不会抢先一步,而是看你是否愿意多等一秒。如今,随着北京等城市重新设立脚印提醒,“左行右立”式的“文明迷思”正在被悄然清除。而这正是公共安全治理向“科学理性”回归的重要一步,不是所有规矩都该坚持,不是所有传统都值得延续,有些“惯例”,到了该更正的时候了。

下一次,当你站在电梯上,不必再纠结该站哪边。站直、握稳、注意脚下,比你走得快,更重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