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1957年,新华书店的柜台外聚集着大量男女青年。
“同志,我来借一本《林海雪原》。”
“那得再等一段时间,现在大家都在争着借,我这儿也没有。”书店营业员摇了摇头说道。
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新中国的各个角落,当时《林海雪原》一经发布就引起了轰动,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很少有一部通俗小说能够这么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不过谁都没有想到,创作出《林海雪原》的曲波,居然从来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在这之前甚至从来没有写过小说。
英雄是从人民群众中来的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934年,11岁的曲波饶有兴致地捧起一本《三国演义》看了起来,只读过几年私塾的他连字都认不全,只能看个大概,可还是很快就被书里的情节给吸引了过去。
汉末三足鼎立,纷争不断,如今的中国内有军阀林立,外有日寇虎视眈眈,中国的未来又在哪里呢?
那时的小曲波心里没有答案,但是他心里相信,乱世总会结束,老百姓迟早有一天会过上太平日子。
四年之后,年仅15岁的曲波就参加了八路军,同年进入了胶东公学学习。
为了应对日军的扫荡,胶东公学隔个三五天就需要转移,说是学校,不如说更像一个流动的教学点。
在转移的过程中,胶东公学的老师们依然没有放弃授课,那个时候也没有教室,一块木板加上几根粉笔,哪里都是课堂。
胶东公学成立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抗日根据地需要的人才,这段学习经历对曲波造成了特别大的影响。
在这曲波第一次认识到了什么叫“人民史观”,史书中虽然只记载了王侯将相的名字,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却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第一次接触这个观点的曲波大受震撼,从小崇拜关羽、诸葛亮这些英雄人物的曲波在这个时候终于明白了,所谓的英雄也是从人民群众中来的。
在从胶东公学毕业之后,曲波就被安排在八路军担任文职。
文职工作其实也一点都不轻松,虽然不需要上阵杀敌,但他们却要在另外一个战场上和敌人搏杀。
日军将自己的侵略罪行美化成“大东亚共荣”,占领东北之后还建立了一个新闻网络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为的就是混淆视听,瓦解中国人的抵抗意志。
而共产党则在敌后同样建立了舆论网络,不仅和老百姓宣传抗日,甚至日军士兵都是我们的宣传对象,宣传八路军优待战俘的政策,让他们明白自己参加的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由于在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到了抗战快结束的时候,曲波已经成为了支队政委。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杨子荣。
艰难创作林海雪原
1954年,在工厂上班的曲波突然又想到了当初在牡丹江剿匪的经历,想起战友杨子荣的牺牲。
不知道为什么,他突然产生了一种创作冲动,他想把战友的故事改编成小说,让所有人知道。
很快曲波便开始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现,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小说,可是这对于从来没有创作过小说的曲波来说谈何容易。
在好不容易写完三章之后,曲波自己都看不下去,自己内心明明有很多情感渴望表达,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差点意思。
想了半天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一气之下居然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全部撕毁。
1955年初,在东北的寒夜中,曲波一边走在寂静无人的大街上,一边还想着构思小说的事情。
战友们剿匪的经历不可谓不传奇,情节也足够曲折,为什么自己写出来就变了味呢?
百思不得其解的曲波回到了家里,推开卧室的门,发现妻子和孩子早已经熟睡。看着窗外的鹅毛大雪,曲波突然想通了。
自己太过于追求所谓的文学性了,却忘记一个故事最重要的是能不能打动读者。一家人能够住在温暖的屋子里,不就是一个个“杨子荣”用牺牲换来的吗?
如今的新中国蒸蒸日上,老百姓吃得饱穿得暖,可是他们却再也看不到了,也享受不到这一切。
想到这里,曲波终于明白自己该怎么创作这本小说了。
经过一年多的艰辛创作,《林海雪原》终于创作完成,出版之后立刻引起了巨大轰动,单单是第一版就印了数十万册。
在那个纸张紧缺的年代,这个数字实属罕见。
结语
《林海雪原》在当时积累了一大波忠实读者,罗荣恒元帅也很喜欢这本小说,1959年他提议让曲波重新回部队工作,部队需要这样优秀的创作者。
就这样,在时隔多年之后,曲波回到部队,重新穿上了军装,并且还被授予了上校军衔。
1960年,随着《林海雪原》被改编成电影,这个故事彻底被全中国人所熟知,杨子荣成了当时青年的“英雄偶像”,林海雪原中的情节也成为了老百姓的家常谈资。
参考资料:
经典作家专刊——曲波--文史--中国作家网
胶东公学的办学传奇 - 中国军网
林海雪原(曲波创作长篇小说)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