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阵子河南陕西好些地方遭了旱。日头毒得很,35℃往上还刮大风,小麦遭了殃。不少麦田还没熟就枯黄,麦粒干瘪瘪的。
农民急得没办法,提前近一个月割麦子。
有人嘀咕,咋不浇水呢?
老水利设施哪去了?中央气象台早说了,陕南豫西旱情特别重。干热风就像隐形杀手,专盯着快熟的麦子。
河南是小麦大省,4月统计受旱麦田超928万亩。豫西那片地,十亩里就有一亩多遭了旱。
想起以前学大寨,修了多少水库水渠啊。八万座水库、几百万公里水渠,都是老辈人的心血。机井更是建了不少,当年靠它们抗过多少旱。
可如今呢,水塘见底,水渠漏水,机井也荒废了。
分田单干后,水利维护没人牵头,慢慢就没人管了。
风调雨顺时不觉得,一遇旱情全暴露了问题。
农民看着田里缺水,心里比日头还焦。
老辈留下的水利,难道真成了摆设?其实不少地方还留着老水渠,就是年久失修了。
有人用土办法,看云识天气,提前做准备。
可土办法抵不住持续旱,还得靠水利设施。现在该咋办?
赶紧检修机井,疏通水渠。能抽水的地方抓紧灌溉,别等麦子全枯了。
叶面喷点磷钾肥,多少能帮麦子抗抗旱。东北那边得防着后期霜冻,南方也要留意台风。
各地情况不同,得盯着当地天气预报。我个人觉得,老经验不能丢,科学办法更要跟上。村里要是有集体组织,带着大伙修水利才是正途。
听说有些村开始众筹修水渠,效果还不错。但更多地方缺资金缺人力,不知道从哪下手。
这时候乡里镇上该牵头,别让农民自己犯难。麦收前后浇次水,囤里粮食不喊亏,老辈这话没错。
可现在关键是没水浇,基础设施得跟上。旱情年年有,今年特别凶,给大伙提了个醒。农田水利是命脉,不管啥时候都不能松劲。
现在最要紧的,赶紧去看看地里的麦子啥样了。该浇水的浇水,该补肥的补肥,别耽误农时。拿不准的问问农技站,他们有专业办法。
村里要是有老水利设施,组织人检修一遍。哪怕先修通一段水渠,也能解不少急。
旱情不会马上过去,得做好长期应对准备。储备点抗旱物资,水泵水管提前备着。
跟邻居多合计合计,大伙抱团总比单打独斗强。
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全看咱咋行动。
早一天动手,麦子就能少受一天罪。
别等损失大了才后悔,现在就动起来!
水利兴,五谷丰,老祖宗的话得记心里。保护好老设施,建设新水利,咱种地才有底气。
今年这旱情,给咱们敲响了警钟。农田水利建设,该好好抓抓了,别让老问题一直拖。最后说一句,地里的事等不得,现在就去田里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