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东北大地正忙玉米播种,可天气预报说下周有霜冻。种地的都知道,玉米苗最怕倒春寒,嫩芽刚冒头就怕被冻蔫。
去年老张头家没及时防霜冻,三亩地补苗补了两茬,耽误了长势。
这次气象站提前三天发了预警,可不少乡亲还在犹豫要不要盖地膜。有人说老辈人看云彩识霜冻,夜里星星亮闪闪就得防着点。但现在气候变了,光靠看星星不够,得结合天气预报一起看。
农技站小王说,传统办法加科学手段最保险,比如旧地膜别扔能再用。
东北地块大,拖拉机带覆膜机效率高,可散户没机器咋办?其实砍点玉米秆扎成捆,傍晚围着苗床摆一圈,也能挡挡夜里的寒气。
南方这阵子多雨,听说福建茶农正忙着给茶园挖排水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可雨水多了种子容易烂在地里。
湖北的老李头有个土办法,播完种撒层草木灰,既能防潮又能当肥料。但专家说,草木灰要趁晴天撒,雨天撒了反而招病虫害。再说回东北,除了盖地膜,还可以提前喷施防冻剂,农资店都有卖。
有人担心防冻剂贵,其实算算账,比补苗的人工钱省多了。
村里张大姐去年试过,喷完后霜冻下来,苗子比没喷的挺实多了。
不过喷药得注意时间,最好在霜冻前一天下午喷,效果最明显。南方的水稻田也要留意,连续阴雨过后容易长青苔,得及时排水晒田。
广西的稻农说,田里水太深,秧苗根系缺氧,长得跟“病秧子”似的。现在各地农技站都开通了热线,拿不准的赶紧打电话问。我个人觉得,老辈人的经验是宝,但得跟上新法子,两者结合才保险。
就像东北防霜冻,盖地膜是老办法,喷防冻剂是新科技,一起用才安心。
还有个事得提醒,农资储备要提前,别等临了去买,容易断货。去年就有乡亲没提前买地膜,结果霜冻来了干着急,多花了冤枉钱。
眼下离霜冻还有三天,该整地的整地,该买物资的赶紧买。拿不准的去村部找农技员,他们每天都在地里转,经验足得很。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种地靠天吃饭,但咱也得主动出招。
天气多变不可怕,提前准备、老办法新科技结合,咱心里就有底。记住了,现在动手盖地膜、喷防冻剂,秋天收棒子时你就知道值了!
行动清单:①明晨去农资店买防冻剂和地膜;②下午找拖拉机手预约覆膜;③今晚打电话给农技站问具体喷施时间。老乡们注意!
中央气象台明起发布华北东北霜冻蓝色预警。眼下正是东北玉米出苗、华北小麦拔节的节骨眼,低温最怕苗受冻。“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可今年春脖子长,立夏了还倒春寒。
黑龙江绥化老张前天夜里看温度降到2℃,急得直转圈。往年这个时候,地里薄膜早该掀了,今年反得加盖第二层。吉林松原农技站老王说,霜冻前喷磷酸二氢钾,苗抗寒能力能提三成。
可有些老乡信老法子,觉得熏烟就行,结果烟散了温度又降下来。
其实啊,土办法结合新技术最管用:熏烟增温打底,再盖防寒布。
南方种水稻的乡亲也别大意,华南前两天下暴雨,稻田积水要赶紧排。
湖南岳阳李大姐家稻田泡了3个小时,后来及时排水补肥,苗才没蔫。
咱种地靠天吃饭,但不能干等老天爷。手机天气预报每天看三遍。东北地块大,机械防霜咋操作?
村里合作社有迷雾机的赶紧租。
华北小麦现在正在孕穗,低温赶上拔节期,最怕穗数变少。河北邯郸农技站数据:去年同期受冻地块,亩产少了80斤。这不是吓唬人,关键时期就得把措施做在前头。
我个人认为,现在村里年轻人少,留守老人得把防灾口诀记熟。
“一早一晚看温度,一干一湿查墒情”,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宝。
当然啦,现在农业局都有专家热线,拿不准的电话一打就清楚。黑龙江的老乡注意:今晚8点前,给玉米苗喷施防冻剂,6小时内别浇水。
辽宁大棚种蔬菜的,把草苫子换成加厚型,后墙再贴层反光膜。有人可能问:这霜冻到底持续几天?
咱文末评论区接着唠。记住了,庄稼不会说话,但咱得替它想在前面。该盖膜的盖膜,该补肥的补肥,别等苗黄了才后悔。
村里要是有困难户,大伙搭把手,种地就是要互相帮衬。
最后再提醒:县农业局的救灾物资这周到位,缺啥赶紧去登记。今晚睡前把工具备齐,明早天一亮就下地,别耽误了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