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16合同段潮白大街站至高楼站盾构区间实现双线贯通。目前河北段的4个盾构区间双线贯通,河北段车站主体结构完成60%,区间主体结构完成59%。

近日,22号线建设又有重大进展。

5月15日,22号线01标项目团队顺利架设完成区间最后一片预制U型梁,01标成为22号线首个完成高架区间贯通的标段。目前,工程主体结构已全面完工,区间全线亮相。后续防水、逃生通道等附属作业完成后,工程将移交铺轨单位施工。


作为地铁22号线的首发标段,01标项目团队积极统筹前期问题办理与施工作业进度,协调配合各方单位,围绕全线控制性工序节点靶向发力,各项前期手续得到稳步解决,有力保障了各个施工节点如期推进,助力地铁22号线建设取得新进展。


作为北京第一条跨市域轨道交通线路,22号线实现在京外设站运营,河北燕郊首次接入北京地铁网络,在燕郊地区共有5座车站。日前,2025年京津冀党政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河北举行。会议提出,加快通州区与北三县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推进轨道交通22号线建设。


潮白大街站至高楼站盾构区间贯通

北京交通广播近日报道,22号线通车后对跨省通勤有哪些改善?怎样加快打造“轨道上的京津冀”?

22号线通车后,跨省通勤族的出行体验将有明显改善。作为国内第一条集地铁快线和市域快线于一体的创新线路,22号线将首次实现快慢车运行、不对称发车和多交路运营等多种运输组织方式,缩短旅途时间。线路通车后,北三县到北京城市副中心最快只需要9分钟,北三县到达北京CBD最短时间约为32分钟。

由于房价和消费成本相对较低,大约有70万通勤人员生活在河北廊坊、天津武清等环京区域,坐公交、自驾车是主要出行方式。尽管建设大运量和快速度的轨道交通是民心所向,但像22号线这样的基础设施工程,也面临投资大、跨地区协调审批流程多等现实难题。

对此,北京与河北建立新的议事协调机制,突破区域间政策障碍,推进项目加快实施。


早高峰燕郊进京通勤的上班族/记者 黄河拍摄

时间长、客流大、道路堵,这是长距离通勤的“无奈”。解决长距离通勤痛点,轨道交通是首选方式。建设过程中要统筹考虑通州和北三县等区域的资源和土地配置方式,让轨道交通成为新的“发展轴”。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轨道所所长王书灵建议,推进跨区域轨道交通网络的建设和运营,支撑城市副中心、环京区域以及京津冀地区的协同发展,提升同城化效应。将人口和岗位沿着轨道交通线路聚集,形成越临近站点土地使用集约度越高的梯度格局,实现基于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职住平衡体系,统筹考虑居住、办公、商业和服务配套的均衡性,提升客流效益。


京唐城际铁路加快推进建设/来自网络

在更大的环京区域内,不同方式的轨道交通系统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既满足围绕中心城市的通勤需求,又能为现代化都市圈建设提供支撑。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综合研究所工程师孔昊表示,在未来几年,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将以构建首都都市圈交通体系为突破口,一方面以高铁和城际铁路建设为重点,推进雄商、雄忻高铁、R1线和平谷线等跨区域重大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支撑城市副中心发展。另一方面,要以旅客联程联运为重点,积极优化旅客联程接驳换乘服务水平,切实优化提升城市群城际出行的体验感。

从通州区到北三县,地理距离一度成了人心隔阂。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不仅将拉近时空阻隔,也让协同发展有了更多期待。

来源:燕郊壹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