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血压掉到 60/40 了!”3 月 5 日晚 7 点,六安市人民医院急诊室的空气仿佛凝固。56 岁的周大姐被推进抢救室时,双腿血肉模糊,瞳孔散大得像黑洞,监护仪发出刺耳的警报声 —— 严重车祸导致她胸腹部脏器破裂、脑挫伤、多根肋骨骨折,失血休克让生命体征随时可能归零。这场与死神的较量,从第一秒就进入白热化。
黄金10 分钟:生死时速启动
“创伤急救绿色通道全开!” 急诊外科吴文涛医生话音刚落,医护人员们已熟练地建立静脉通道、立即给于患者输液抗休克、气管插管保护气道。“血库紧急备 3000ml 红细胞!”“联系胸外科、脑外科、骨科专家!” 指令声此起彼伏。急诊ICU黄鑫、胸外科吕伟伟等多学科专家接到通知后,争分夺秒赶赴现场,10 分钟内火速集结。此时CT 影像揭示的真相更令人揪心:肝脏移位钻进胸腔,膈肌撕裂长达 12 厘米,腹腔里积血和血块足足有 1000 毫升,腹腔脏器可能还在汩汩渗血。
“必须立刻手术!再拖就没机会了!” 吴文涛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一场多学科接力的 “生命保卫战”,就此打响。
手术室里的 “拆弹部队”
无影灯下,多学科团队化身 “拆弹专家”。胸外科医生刚打开胸腔,暗红的血液瞬间涌出 —— 破裂的肝脏像摊开的烂泥,膈肌伤口狰狞得如同被野兽撕裂。“4-0 可吸收线!快!” 主刀医生的指令刚落,器械护士已精准递上针线。在显微镜下,他们用 “绣花针” 般的精细操作,将 12 厘米的裂口严丝合缝地修补。
接力棒交到急诊外科手中。腹腔里,积血混着血块漫过手术视野,小肠系膜的伤口还在渗血。“超声刀止血!” 医生们屏气凝神,在密布的血管丛林中穿行,成功完成肝脏破裂修补和肠系膜缝合。最后,骨科医生为粉碎性骨折的下肢清创、复位、固定,每一个动作都精准到毫米。
6 个小时里,患者血压骤降 3 次,心脏骤停警报拉响 2 回。麻醉科医生紧盯着监护仪,像操控精密仪器般调整着多种抢救复苏药物;输血科随时待命,一袋袋 “生命之血” 快速输注。当监护仪终于传来平稳的心跳声,主刀医生摘下满是雾气的护目镜,才发现后背的手术服早已被汗水浸透。
EICU 里的“重生守护”
术后的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是另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医护人员时刻关注着患者各项生命指标,医生们 24 小时轮班值守。“呼吸机参数再微调 0.5!”“密切观察尿量!” 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患者的生命体征渐渐平稳,意识也开始恢复。
3 月 19 日,多学科专家再次聚首,为患者的下肢骨折制定手术方案。次日,骨科王道德主任团队仅用 3 个微小切口,就完成了复杂的内外固定手术。48 小时后,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患者病情稳定后,康复医学科为其量身定制康复方案,通过物理治疗、功能训练等科学手段,循序渐进地帮助患者恢复肢体功能。
出院那天,周大姐家属将锦旗送到医护手中:“精心呵护度险关 大爱无疆暖人心”。这短短 14 个字,是对这场生死救援最深情的注解,更是对六安市人民医院多学科协作救治能力的最高褒奖。他们用专业与坚守,为每一位患者点亮希望之光。
这位重症多发伤患者的成功救治,更是六安市人民医院多学科协作救治能力的精彩缩影。医院始终坚守“生命至上”的初心,持续优化创伤急救流程,强化多学科协同作战能力,为急危重症患者筑牢生命防线,以精湛的技术、贴心的服务,守护每一位患者的生命健康。
来源:六安新周报融媒体记者 皮正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