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取材于权威资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毛主席曾有过三段婚姻生活,因战争等原因,他曾多次经历失去子女的痛苦,只有毛岸英、毛岸青、李敏和李讷长大成人。



毛岸英小小年纪,便和母亲杨开慧一起被反动军阀关在监狱里,亲眼见证了英雄母亲在狱中的顽强斗争。

杨开慧牺牲后,毛岸英和毛岸青又被送到上海,兄弟俩曾在这里不幸流落街头,直到1936年,党组织才重新联系上了岸英、岸青兄弟俩,并想办法将他们送往苏联。

毛岸英童年时漂泊、流浪,长大一些后又远在国外生活,没有陪伴在毛主席身边长大。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他又壮烈牺牲,年仅28岁。

毛岸英的牺牲,是毛主席一生深埋于心底的悲痛。

多次承受失去子女打击的毛主席,心中难免产生对子女亏欠的想法,为此,他尽一切所能弥补。关心孩子们的健康、生活,关注他们的学习、工作,更重视他们的成长。



在这一过程中,毛主席对子女的要求十分严格,他不因子女童年生活充满苦难就万般溺爱,反而教育他们要夹着尾巴做人。

毛岸英和毛岸青远在苏联留学期间,毛主席通过书信的方式来教育他们。不仅教导他们注意读书的方法和内容,还重视培养他们的品德、心性。

虽然每次在信中都会提出一些独到的建议,像所有普通的父亲一样对儿子们寄予期望。但每每在最后,他又总是尊重他们,把自己置于与他们平等的位置对话。

毛岸英每次收到父亲来信后,也逐渐有了一个习惯,将父亲写的一些话语摘录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座右铭,鼓励自己。

虽然在父亲身边的时间并不长,但毛岸英却深受他的影响,严于律己,不为亲徇私。新中国成立后,舅舅曾向他提出想要为自己在长沙安排一份工作。



毛岸英收到来信后,直言“这种思想已经极端落后,替舅舅感到惭愧”,并拒绝了舅舅的请求。在回信中,毛岸英还在最后鼓励舅舅从头做起,从小处干起。

当年毛岸英提出要去朝鲜战场时,也得到了毛主席的支持。而岸英牺牲后,毛主席也只是默默承受着丧子之痛,只无奈说出一句“谁叫他是我毛泽东的儿子呢。”

毛岸青从小跟着哥哥长大,在上海流浪期间,因为遭到毒打,留下了头疼的毛病。岸英牺牲的消息,对毛岸青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刺激,他一度旧病复发,被送往苏联治疗。

他曾多次跟身边人说“看到哥哥了”,一直到去世,他都没有忘记哥哥毛岸英。

在苏联治疗期间,岸青独自一人,不仅要与病魔作斗争,而且心情也十分郁闷。直到1955年,毛岸青才回到大连疗养。



1957年夏,毛主席还曾来到大连看望儿子,见他身体有所好转,毛主席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落了地。

1960年,毛岸青和邵华结婚。两人也曾在婚姻生活中有过磕磕绊绊,作为父亲的毛主席,在这时为他们提供了很大帮助。

毛主席十分理解邵华,他曾给邵华回信,鼓励她“多读《上邪》”,并劝慰她“少些女儿气,加一点男儿气。”

毛主席没有直接点出这对小夫妻之间的矛盾,而是通过一种巧妙的方式,将做人处世的道理告诉儿媳:

“既要以事业为重,又要坚信美好的爱情可以成为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家庭中的纠葛和烦恼的武器。”

在毛主席的引导下,邵华渐渐开朗起来,为人处世也更加豁达、从容。她对丈夫也更加关心体贴了。



李敏和李讷都出生在延安。李敏4岁时便被送到了苏联,在母亲贺子珍身边长大。直到1949年,李敏才回到了毛主席身边。

虽然童年生活缺失了父亲的陪伴,但幸运的是,李敏在父亲身边度过了幸福的青少年时代

毛主席并没有对李敏有特别的待遇和偏爱。刚回国时,李敏对中文还不熟练,好不容易补完了现代汉语,毛主席又要求她学好古代汉语,直言“不学好古文怎么能够了解中华文化呢?”

于是,李敏开始通读中文版的四大名著,并渐渐吃透了它。

李讷是毛主席几个孩子中唯一在毛主席身边度过完整童年的孩子。她的到来给毛主席带来了很多快乐和幸福。但他同样对李讷要求严格,要求她经风雨、见世面,不能搞特殊。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期,李讷一直在学校吃大锅饭。吃不饱的她脸色一度很难看,卫士去看望她时,甚至以为李讷生病了。



得知她是因为太饿了才会这样,卫士十分心疼,想办法给她带去了一包饼干。

毛主席知道这件事后,大发雷霆,“我已经三令五申了,为什么还要搞特殊?”

此后,李讷一直跟同学们一样,吃大锅饭。

1976年,毛主席逝世,举国同悲。此后,每年毛主席的诞辰纪念日和逝世纪念日,毛岸青、李敏、李讷都会不约而同带着各自的家人来到毛主席纪念堂。

1986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93周年纪念日。尽管天气寒冷,但毛主席纪念堂前还是排满了前来瞻仰毛主席遗容的人。

10点整,毛岸青带着一家人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他们与几名毛主席生前身边的工作人员简单寒暄了片刻后,才缓缓走进纪念堂。

邵华和毛新宇搀扶着毛岸青起身,一家人静静地凝视着躺在水晶棺中的毛主席。许久,他们才离开瞻仰厅。



不过,毛岸青一家人并没有马上离开,他们在纪念堂西大厅与十几名故人热切地交谈着,既互相寒暄,询问近况,又共同回忆起了与毛主席相处的点滴往事。

半个小时后,毛岸青一家乘车离开了纪念堂。

11点左右,李敏一家人来到了纪念堂。这次,李敏没有来,孔令华带着儿子孔继宁走入纪念堂献花,瞻仰遗容。

据纪念堂的工作人员介绍,李敏很少来,一般都是她的丈夫孔令华和儿子出面。

而李讷和丈夫王景清早在昨天便已经提前来过,他们是乘坐公共汽车来的,然后规规矩矩地排在群众队伍中,等待着入场。后来还是工作人员发现了他们的身影。

虽然毛岸青、李敏和李讷每逢重要节日都会来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但由于诸多复杂的历史原因,有关方面和3个家庭“有意”将来纪念堂的时间错开。



1987年,在毛主席诞辰日和逝世11周年纪念日这天,三家依旧选择了错开时间来纪念堂。直到1989年12月26日,在纪念毛主席诞辰96岁纪念日这天,三家才第一次同时来到纪念堂参加活动。

李讷在见到毛岸青后,亲切地拉着他的手,并叫着“哥哥”。

此后,毛岸青一家的队伍越来越庞大,毛新宇也成家立业,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但每年来纪念堂已经成为了惯例。

1999年,孔令华不幸逝世,原本深居简出的李敏露面的次数也变得越来越少。但她的一双儿女已经成长起来,有了自己的事业和家庭。

如今,每逢纪念毛主席的重要活动,我们都能够看到毛主席后人们齐聚一堂的场景。

参考资料:南方人物周刊2009年37期、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中新网、书摘报、中国政协新闻网、《人民日报》2007-03-25、环球网、江西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