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这样一位伟人,他带领人民披荆斩棘,建立了新中国。他的名字叫毛泽东,一生征战几十年,从未被困难吓倒。然而,在他深入研读《三国演义》时,却对一个名叫贾诩的谋士产生了一种特别的忧虑。忧虑不是因为贾诩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的策略让毛主席看到了一个隐藏的威胁——“和平演变”。



毛主席跟《三国演义》结下不解之缘

毛主席打小就喜欢《三国演义》。他八岁进私塾,开始接触这本通俗小说。那时候,他最爱翻的就是《三国演义》,常常拿着书给村里的小伙伴讲关羽刮骨疗毒、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

到了1910年,他进了东山学堂,还是放不下来这本书,走到哪儿带到哪儿,讲起三国故事头头是道,同学们都叫他“三国故事大王”。1913年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时,他又开始啃《三国志》,把小说和正史结合起来琢磨。

长大后,毛主席走到哪儿,三国就跟到哪儿。1928年在井冈山打游击,条件苦得不行,他听说茶陵有本《三国演义》,高兴得不得了,觉得这书比啥都宝贝。长征路上,他还让警卫员去找书,结果因为湖南口音“书”和“三锅”听岔了,闹了个笑话。

1958年在成都武侯祠,他问讲解员:“诸葛亮一辈子坐了几次车,骑了几次马?”这问题听着稀奇,可见他对三国细节多上心。到了晚年,他眼睛不好了,还是坚持看各种版本的《三国演义》,书房里堆满了书,简装的、线装的都有。

他常说,《三国演义》是故事书,《三国志》是历史书,两者一结合,能看透人性、权谋和战略。比如在井冈山建根据地,他学诸葛亮治蜀,抓民心、建组织;抗日战争时,他参考孙权守江东,灵活对付日本鬼子。他还鼓励战士们读《三国演义》,学里面的战略和外交。他拿刘备夷陵之败举例子,说统一战线多重要;拿诸葛亮七擒孟获讲大胆策略。



贾诩的计谋让毛主席起了忧心

贾诩是三国时期曹魏的谋士,脑子特别好使,被人夸为“算无遗策”。他在《三国演义》里有两次出名的策略,让毛主席看完后直皱眉头。

第一次是公元208年,曹操刚打下荆州,想一鼓作气灭了孙权。贾诩劝他说:“你刚拿下荆州,威风正盛,不如先安抚民心,招揽人才,用荆州的富庶打动江东,这样不费一兵一卒就能赢。”可曹操没听,觉得武力才是硬道理,结果就有了赤壁之战。

曹军被孙刘联军一把火烧得稀里哗啦,统一的大业泡了汤。史书《三国志》里说,要是听了贾诩的话,曹操兴许能避开这场败仗。不过也有学者觉得,当时荆州不稳,曹操急着打江东也有他的道理。

第二次是公元223年,曹丕刚当上皇帝,想接着他爹曹操的梦想收拾吴蜀。贾诩又站出来说:“你刚登基,应该先搞好文治,稳住天下。吴国有江河天险,蜀国有山高路险,孙权和诸葛亮都不是省油的灯,硬打不一定行。兵法里说,别打没把握的仗,先用文攻再说。”曹丕还是没听,当年秋天发兵攻吴,结果魏军困在江陵打不下来,还碰上瘟疫,死伤一大片。次年四月,曹丕只能撤兵,吃了大亏。《资治通鉴》里写,这仗打得魏国元气大伤,曹丕回去后悔不已。



毛主席读到这,特别留意贾诩。他觉得,贾诩的策略不光是帮曹操出主意,还透出一种不靠武力就能搞乱敌人的路子。他把这跟20世纪的“和平演变”联系起来,觉得这威胁比打仗还可怕。和平演变是西方国家搞的阴招,用文化、经济这些软手段,从内部瓦解社会主义国家。1953年,美国国务卿杜勒斯公开说,要用“和平方式”让社会主义国家自己变质,从内部垮掉。

1958年,毛主席看到新华社的《参考资料》,知道了这事儿,马上让干部们研究。1959年,他正式提出要防“和平演变”,说这玩意儿比武力入侵还阴险。1964年,他又把这事提到更高层面,要求全党加强思想教育,别让敌人的“糖衣炮弹”得逞。“帝国主义等着我们几代人变质,我们不能上当!”这其实跟贾诩的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从内部下手,不动刀枪却能翻天。

毛主席用反“和平演变”保住我国江山

有了这份警惕,毛主席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全面布局,防止“和平演变”。1964年,他正式提出这个方针,要全党全国都动起来。那时候,西方对我国搞经济封锁、文化渗透,想从内部把我们搞乱。毛主席看得清楚,说:“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我们得把自己的事儿干好。”于是,他开始推动全国搞思想教育,工人、农民、学生都参与进来。



面对西方的各种招数,我国愣是没倒。毛主席老强调,内因才是关键,只要我们内部团结,外部再咋折腾也没用。

我们能扛住“和平演变”,靠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这根主心骨。党始终把群众路线抓得死死的,把人民利益放第一,敌人想钻空子都没门儿。



贾诩一计让毛主席忧虑,可忧虑硬是变成了我国发展的护身符。真正的威胁不一定是刀枪,而是藏在暗处的软刀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