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中医标准国际化的讨论又掀起了一阵热潮。有人说中医想要走向世界,就必须符合西方医学的标准;有人说中医的理论太 “玄乎”,没有得到国际认可,所以还不够 “科学”。但我想说,中医是中国的瑰宝,中国的标准就是世界标准,我们不需要跪着等外国人认可!
千年积淀,自成体系
中医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文明史诗。从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探索草药的功效,《神农尝百草》的传说,虽带着神话色彩,却真实反映了先民对自然药物的探索。历经千年发展,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开始形成,《黄帝内经》横空出世,它以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医学理论体系,详细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为中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汉代,“医圣” 张仲景撰写的《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将中医的临床实践推向了新的高度;明代李时珍历时 27 年著成的《本草纲目》,更是对 16 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被誉为 “东方药物巨典”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中医形成了经络学说、气血理论等独特理论,这些理论是对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深刻认知,与西方医学基于解剖学的理论截然不同。
中医的诊疗方法也独具特色,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如同侦探破案一般,从患者的面色、声音、症状等细微之处入手,探寻疾病的根源;针灸、推拿、中药方剂等治疗手段,更是将自然之物与人体经络穴位相结合,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的目的。这一套完整且独特的体系,历经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检验,护佑着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它是中国的,更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独一无二的存在。
疗效为证,实力出圈
或许有人会质疑,中医的理论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让人信服?但事实胜于雄辩,中医的疗效就是最有力的证明。在抗击非典时期,中医深度参与治疗,大量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显著降低了病死率和致残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许多患者在服用中药后,发热、咳嗽等症状得到明显缓解,肺部病灶吸收加快,这一成果让世界为之瞩目。
在新冠疫情中,中医再次展现出强大的力量。“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参与救治确诊病例的占比达到 92%,有效缓解了患者发热、乏力、咳嗽等症状,减少了轻型、普通型向重型发展,促进重症、危重症患者的康复 。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医的独特疗效。
除了在重大疫情中发挥作用,中医在慢性病治疗、养生保健等领域同样成绩斐然。许多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等慢性病的患者,在接受中医调理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中医的食疗、养生功法,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更是走出国门,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开始学习中医养生知识,感受中医带来的健康与活力。
文化自信,坚守本心
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中国人对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深刻理解。阴阳平衡、天人合一的理念,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哲学思维;君臣佐使的方剂配伍原则,彰显了中国人的智慧与和谐思想。中医的发展,始终与中国的历史、文化紧密相连,它是中华文明的结晶。
我们不能因为西方医学占据主流地位,就否定自己的医学体系,盲目地用西方的标准去衡量中医。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有优势,就像中餐和西餐,不能说哪种更好,只是各具特色。我们要有文化自信,坚守中医的特色和优势,不断挖掘中医的潜力,完善中医的标准体系。
当我们将中医的标准建立在自身千年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动中医现代化、国际化,让越来越多的人受益于中医,中国的标准自然就会成为世界标准。我们不需要跪着等外国人认可,我们要挺直腰板,向世界展示中医的魅力与价值,让中医真正成为世界医学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