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曾头,你说咱们当年在朝鲜啃雪团子的老战友,有几个能瞧见二十一世纪?”2001年深秋的南京中山陵梧桐道上,向守志拄着竹杖突然发问。并肩散步的曾思玉停下脚步,斑白的眉毛抖了抖:“活得长不算能耐,活得透亮才是本事。”两位身着旧军装的老人相视而笑,惊起几只在草坪上觅食的灰雀。这段对话发生时,他们已是全军硕果仅存的两位百岁大军区司令员,向守志与曾思玉的名字,就这样被历史镌刻在特殊的坐标上。

时间拨回1935年早春的娄山关,暴雨冲刷着红军战士褴褛的军装。时任红九军团侦察排长的曾思玉,正用刺刀在竹筒上刻画路线图。“排长,咱们还能走出这大山吗?”新兵小李啃着半块发霉的荞麦饼。曾思玉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当年诸葛亮七擒孟获走的也是这种路,他能走通,咱们共产党的兵就更能!”这句带着客家口音的回答,后来成了红九军团翻越乌蒙山时的精神火种。而彼时在川陕苏区,放牛娃出身的向守志刚学会打绑腿,他或许不会想到,十二年后自己会成为中国首支导弹部队的奠基人。

1949年建国时,向守志正带着华北野战军十五纵在太原城下啃硬骨头。当总攻的冲锋号划破拂晓,他扯着沙哑的嗓子对炮兵团长吼:“把家底都打出去!新中国不需要留着的炮弹!”这种敢打敢拼的作风,让他在1955年授衔时成为最年轻的少将之一。有意思的是,当组织找他谈话准备安排大军区职务时,这位战功赫赫的将军却主动要求去筹建导弹学校。“飞机大炮咱们会造了,可这导弹要是不会弄,将来要挨欺负的。”他在军委会议上这句话,成了中国战略导弹部队诞生的催化剂。

与向守志的锐意进取不同,曾思玉的军旅生涯始终带着“细水长流”的智慧。1953年朝鲜停战协定签署前夜,时任六十四军军长的他蹲在坑道里写家书:“今日与美军代表谈判,彼等要求我军后撤三十里。吾答:要撤也是你们先滚出三八线!”这种绵里藏针的外交手腕,让他在后来处理中苏边境危机时游刃有余。不得不提的是,1969年珍宝岛冲突期间,沈阳军区司令员曾思玉创造性地在边境哨所推行“战斗生产双模范”运动,既保证了边防稳固,又实现了粮食自给,连周恩来都称赞这是“有延安精神的好办法”。



两位将军的养生之道堪称传奇。向守志在南京军区大院有套雷打不动的晨练流程:先打半小时自创的“炮兵操”,再用井水擦身。保健医生多次劝他改用温水,老将军总是摆手:“当年在上甘岭,零下二十度照样用雪搓脸!”而曾思玉的养生秘诀藏在渔具包里,他的钓竿常年备着两副鱼线:3号细线钓鲫鱼,10号粗线专攻海鲈。有次在大连傅家庄垂钓时,围观群众问他长寿秘诀,老将军收竿笑道:“钓鱼要学姜太公,带兵要效诸葛亮,吃饭要像叫花子。”

他们的生活细节里藏着惊人的相似点。向守志书房里的《资治通鉴》批注本,页边密密麻麻记满导弹参数;曾思玉办公室的作战地图背面,居然画着几十种野菜图谱。更巧合的是,两位老将晚年都痴迷书法,向守志专攻颜体,曾思玉苦练魏碑,南京和大连两地的干休所里,至今流传着他们“隔空斗墨”的趣谈。1998年抗洪抢险时,两位八旬老人不约而同捐出全部积蓄,向守志在汇款单上写“老兵心意”,曾思玉的附言则是“一个党员的党费”。



进入新世纪后,向守志多了项特殊任务——给新婚军人证婚。他总在婚礼上重复那句:“夫妻要和睦,就像步炮协同!”而曾思玉则成了大连舰艇学院的编外辅导员,最受学员欢迎的是他独创的“战地生存课”:教大家如何用钢盔煮饭、用弹壳做筷子。有次年轻教员问他这些手艺现在有什么用,老将军眼睛一瞪:“真要打起仗来,超市里的自热米饭能送到前线?”

2017年深秋,向守志的追悼会在南京殡仪馆举行。灵堂外有个特殊花圈,挽联上写着“痛失良师”,落款是“二炮老兵”。大连黑石礁的海岸边,曾思玉生前常坐的礁石上多了束野菊,花瓣间夹着张字条:“您教我们认的苦菜,今春又绿了。”这些无声的纪念,或许比任何勋章都更能诠释什么是真正的“百年将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