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0日,全世界所有基督教宗派,无论天主教、东正教,还是所有新教的正统教派,都在纪念1700年前那场伟大的会议——尼西亚大公会议。
325年,相当于中国的东晋初年。在君士坦丁大帝的主持下,地中海沿岸所有最杰出的神学家、300多位主教齐聚尼西亚。经过激烈的争论,他们签署《尼西亚信经》,宣布“基督(的位格)受生非受造,强调圣子与圣父(神性)永恒同等”,并诅咒亚流主义为异端。
这是基督教第一次合法、公开地统一行动,也成为基督教2000年历史的枢纽性事件:它为“神人二性”、“三位一体”的教义,以及几十年后新旧约全书的成型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这场大会的余波,也为后来的政治、哲学争端埋下伏笔。
众所周知,罗马衰亡了,基督教却作为西方的中流砥柱,支撑起西方的哲学、科学、法律,乃至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
1700年来,无论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马丁·路德、约翰·加尔文,还是今天的华人基督教,都是这场会议的后代。无论是经院哲学、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还是科学革命,还是基督教来华,所有现代思想都是这一场会议的衍生物。
而伊斯兰、犹太教等异教徒,以及所有自称“唯独圣jing”的异端教派,因为拒绝尼西亚大会的教义成果,至今没有真正融入基督教和西方文明。
因此,“不理解基督教,就不可能理解西方思想,也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文明”,这绝不是夸张,而是历史事实。不理解基督教,我们甚至不可能理解现代的乌托邦主义,以及西学东渐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