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手掌几乎一分为二,仅靠一丝筋膜勉强相连,拇指粉碎性毁损,四指从掌指关节处离断,腕部骨骼外露、肌腱断裂如乱麻——36岁的王先生在操作冲床机时突遭意外,左手瞬间被压成“破碎拼图”。危急关头,广州和平骨科医院创伤显微外科团队展开一场长达11小时的高难度接力手术,凭借精湛技术将这只几近损毁的手从截肢边缘夺回。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不仅考验着医生的显微外科功底,更凝聚着患者“死也要保住手”的决绝信念。
“必须保住手指!”:血肉模糊中的生死抉择
4月5日上午8时许,广东江门的王先生在工厂操作冲床机时,左手不慎被高速下压的机器卷入。伴随一声惨叫,他的左手掌从中间被撕裂,拇指近节以远完全损毁,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在掌指关节平面不规则离断,腕部多处开放性脱位,骨折断端与肌腱、肌肉组织外露,创面血流如注。“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只看到手分成两半,血肉模糊。”王先生回忆,剧痛中他只有一个念头:“我才36岁,没了手怎么活?必须保住手指!”
影像检查提示,伤者的左手掌已经被巨大的力量毁损得支离破碎。
当地医院紧急包扎后,医生坦言伤势过重无法处理。王先生当即决定转院,于当天上午11点多抵达广州和平骨科医院。创伤显微外一科主任王小立团队接诊时发现,患者左手1-5掌骨粉碎性骨折,手背及腕部皮肤大面积撕脱,血管、神经、肌腱多处断裂,创面污染严重。“左手已因失血和创伤濒临坏死,保肢难度极大。”参与救治的何天颂医生回忆,但患者保肢意愿极其强烈:“无论如何,请你们试一试!”
11小时“显微绣花”:血管移植再造血运通道
时间就是生机!王小立团队迅速启动急诊绿色通道,1小时内完成术前准备并制定详细方案。无影灯下,手术分秒必争:团队首先彻底清创,清除拇指毁损部分及粉碎骨块,随后对掌骨、腕掌关节进行精准复位,用克氏针固定骨折端。
真正的挑战在于重建左手血运。由于手掌、手背的主干血管严重损毁,医生决定从患者右足内侧截取大隐静脉,将其裁剪成多段“血管桥”,像绣花般精细吻合至左手掌背侧。“每条血管直径不足2毫米,需在显微镜下一针一线缝合,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失败。”何天颂解释,团队最终完成11条血管(共22个吻合口)的桥接,成功恢复各指体血供。
手术团队连续奋战11小时,成功挽救了伤者的手掌。
另一难题是创面覆盖。手掌、手背撕脱的皮肤因挫伤严重已无存活可能,若强行缝合将引发感染。王小立当机立断,从患者大腿前外侧切取一块带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至左手创面,并与腕部血管精密对接。“这相当于在手上‘种’了一块新皮肤。”何天颂说。11小时的奋战中,医生还修复了8条神经和18条肌腱,近乎重建了一只手的“动力系统”。
“脚趾变拇指”:重生之手的未来之路
凌晨时分,当移植皮瓣与手指逐渐恢复血色,手术团队长出一口气——王先生的左手终于从死神手中夺回。术后22天,他的左手外形已基本恢复,移植皮瓣完全存活,手指可轻微活动。“虽然拇指缺损,但后期可通过脚趾移植再造,功能和外观都能接近正常。”王小立表示,团队已为患者制定二期手术方案:从足部截取部分脚趾,通过显微外科技术“移花接木”至左手,重塑拇指。
这场惊心动魄的救治背后,暗藏一个关键细节:断肢保存。何天颂强调,事故发生后,王先生的离断手指被当地医院用清洁纱布包裹,密封后置于4℃低温环境,为再植争取了黄金时间。“若断肢被酒精浸泡或直接接触冰块,组织会迅速坏死,导致再植失败可能。”他提醒,机械操作人员作业时务必集中精力、严守规程,一旦发生事故,需立即用干净敷料包裹断肢,密封后低温保存,并迅速送往有再植能力的医院。
“医生的坚持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如今,王先生已出院进入康复阶段。尽管左手功能完全恢复仍需漫长训练,但他对结果充满感激:“当时差点绝望,是医生的坚持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据医院统计,该院创伤显微外科每年接诊近千例断肢(指)患者,其中约95%通过再植手术成功保肢。
“每一台再植手术都是对体力、技术和耐力的极限挑战。”王小立坦言,此类手术往往需连续奋战十余小时,医生必须全程保持高度专注,“但看到患者重获生活希望,一切付出都值得。”这场生死营救,不仅是一次医学技术的胜利,更印证了医患携手、绝不放弃的力量。
采写:南都记者 王道斌 通讯员 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