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级刊物《中国乡村振兴》杂志“驻村故事”专栏刊发了柳南区人民法院驻村第一书记潘秋宇的驻村故事。这位“90后”法官发挥自身特长,在桐村成立 “小潘工作室”,积极化解基层矛盾纠纷,为村民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同时谋发展、抓产业,盘活村集体经济,推动桐村产业多元化发展,助力村集体经济增收。他以实际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法治力量,展现了柳南法院驻村法官用心为民、实干担当的风采。




村里来了个“法官书记”


桐村风景美如画

“以前我们总认为法官都是板着脸、好严肃的。没想到小潘法官很随和很热情,办法又多,帮我解决了很多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桐村村民韦明亮对来自柳南区法院的驻村第一书记潘秋宇赞不绝口。

2023年4月,“90后”法官潘秋宇来到桐村后,就开始积极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引进龙头企业、提升村容村貌、完善村规民约,给村民带来了改变和希望,也让大家有了更多的憧憬。

这个法官书记善断案、解民忧


“廖叔,先喝口水,不要冲动,把人家拖欠你工资的情况和我详细讲一下,我帮你想办法。”“建议以后我们村里的合同、协议,由专业人员审核把关后再签字,以免发生不必要的纠纷。”驻村以来,潘秋宇利用自身特长,经常为村“两委”及村民遇到的法律纠纷提供意见和建议。

潘秋宇在与村民的接触中发现,乡亲们虽具备守法意识,但由于文化水平偏低、缺乏法律知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原因,当个人利益受到侵害时,不知道如何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比如,在签订合同时,不懂得如何增加规避风险的内容,不会利用法律法规来保障自身权益;有些村民遇到问题的时候,不首先考虑寻求法律帮助,经常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因而常常引起矛盾纠纷,甚至还会造成严重后果。

为了让乡亲们在村里也能享受到专业的法律服务,能够利用法律武器高效便捷地化解“烦心事”,2023年11月,在柳南区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潘秋宇在村里成立了集普法宣传、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功能于一体的桐村法治工作室——“小潘工作室”。

“小潘工作室”成立后,村里的不少纠纷都能在第一时间迎刃而解。

村里的特困供养户廖生(化名)去世后,因没有配偶和子女,其大哥与其二哥的儿子因廖生留下的一处房产继承问题产生纠纷,叔侄俩甚至因此事摆出一副“老死不相往来”的样子。

潘秋宇得知此事后,分别到两家进行走访,同时向左邻右舍、知情人了解相关情况,最后约他们到工作室进行座谈调解。潘秋宇向他们宣讲相关法律规定,解读类似案例,同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从双方血浓于水的关系出发,引导他们珍惜、爱护和经营好这种关系,最终双方同意共同继承遗产,叔侄俩的矛盾也就此化解。

像这样第一时间介入村民“家务事”的情况,“小潘工作室”经常碰到。在潘秋宇看来,情法并用是化解基层矛盾的有效方法。

除了参与乡村治理,“小潘工作室”也为村里的产业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为村集体经济的项目商谈、合同草拟、风险评估、项目回款等流程提供“全天候”的法律咨询。

截至2024年12月,“小潘工作室”为群众提供专业司法服务6次,纠纷调解8次,指导村集体签订合同2份(次),开展法律宣传6次。同时,“小潘工作室”指导村“两委”完善了村规民约,逐步增强了村民法律意识,基本实现了综治工作“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目标。

这个法官书记谋发展、懂生产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抓住产业。”潘秋宇说。

桐村早年曾尝试发展食用菌产业,但因技术人员匮乏、产品单一、缺少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资金不足等原因,产业未形成有效规模,导致产量、品质极不稳定,就连村干部也逐渐对该产业失去信心和动力,种植大棚一度处于半闲置状态,村集体收入惨淡。

面对困境,潘秋宇和村“两委”、驻村工作队队员们一起探寻破题之法。

大家一致认为,想要盘活食用菌产业,必须引进一家“靠谱”的龙头企业,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销售渠道方面的帮助。为此,潘秋宇走访了10多家相关企业,并邀请企业负责人到村里实地考察,同时召开座谈会介绍村“两委”可提供的相关服务和优惠条件,最终成功吸引了一家在蔬菜种植方面有实力的企业入驻。


桐村驻村第一书记潘秋宇(左)正在向村民了解村内特色产业的发展情况

除此之外,为了避免再次因产品单一导致经营失败,桐村决定将食用菌大棚项目转型为集食用菌与蔬菜种植于一体的多元化大棚,并大幅扩大种植面积,提升农业生产竞争力和生产效益。

经过不懈努力,如今村内食用菌大棚及周边蔬菜种植面积从3亩扩大到了92亩,种植产业规模化发展初现雏形。2024年,桐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0.27万元,同比增长34.41%。

成功帮助村集体盘活食用菌大棚的实践,给了潘秋宇信心。自此之后,潘秋宇与村“两委”干部集中精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又先后引进了螺蛳粉、酸笋生产企业,不断完善村内的产业结构,为村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渠道。

在多家企业入驻的同时,桐村村干部们的服务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一家企业负责人在闲谈时表示,刚进驻时,因与当地群众不熟悉,很难招到合适的工人,对生产进度产生了一定影响。听闻此事后,潘秋宇发动村“两委”及驻村工作队队员,通过入户面对面宣传、村屯微信群宣传等多渠道发布相关就业信息,成功为螺蛳粉生产企业招到了工人。这一方法还促成了7名村民与酸笋生产企业签订了供销合作协议。

这个法官书记接地气、知民情


“粽子好不好吃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要绑得紧,这样煮熟后糯米才不会散、吃起来口感才好。另外,绑的时候要绑活结,吃的时候才方便。”潘秋宇和志愿者们一边包着粽子,一边互相分享心得,大家有说有笑。这是潘秋宇驻村后,组织村民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活动的场景。

驻村以后,潘秋宇对桐村的第一印象就是村里老龄化现象十分严重,年轻人常年在外务工,家中老人留守乡村。这些留守老人孤独寂寞,缺少情感支撑。潘秋宇利用“我们的节日”活动契机,和志愿者们将煮好的粽子,分别送到村里的老党员、留守老人家中,还帮助老人与在外的家人进行视频通话,赢得了村民的赞许。

“我家就我一个人,都不记得有多久没有吃过粽子了,小潘法官送来的粽子好好吃的,真的感谢他!”村民韦志权说。

某日暴雨,潘秋宇在巡查中发现,村民谭运强家的玻璃窗意外脱落,已经年迈的谭运强无法自行安装,眼看房子即将“泡水”,谭运强急得脑门上直冒汗。潘秋宇和工作队队员及时赶到,帮谭运强把窗户修好,解了老人的燃眉之急。

“小潘法官虽然年纪不大,但心很细,有他在,我们这些在外地打工的再也不用担心家里的老人了。”谭运强的女儿说。

一老一小是潘秋宇驻村工作中重点关注的群体。在日常走访中,潘秋宇发现村小学部分设施陈旧,没有图书室和课外图书,老师讲课没有辅助教具、孩子课后缺少辅导阅读书籍和体育用品,教学质量受到一定影响。潘秋宇联系了相关爱心企业,先后组织了2场捐赠、1次慰问活动,为村小学筹集了价值2万余元的办公设备、教具、图书等物资。他还自费买来了书架,为学校设置了图书角,看着孩子们课后有了新篮球、用上了新球拍,潘秋宇心里有着满满的成就感。

产业兴旺了,村容村貌美了,邻里和谐了……谈起村里的这些变化,桐村党支部书记周杰满脸笑容。他说,小潘书记为村里带来了新的风貌,现在“有困难找小潘”成了大家的口头语。


信息来源:中国乡村振兴杂志 柳南区乡村振兴服务中心 柳南法院

编辑:李炫葵

校对:成彦彦

责编:黄麟茜

审核:陈泰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