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98期 副刊
“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自盛唐以来,牡丹便以雍容之姿独占花魁,成为吉祥富贵、繁荣昌盛的象征。其花型丰盈端庄,色泽明艳夺目,既有国色天香的华贵,亦含圆满富贵的深意。更令人称奇的是,牡丹偏在暮春时节悄然绽放,当百花争艳渐歇、群芳零落成尘之时,它才从容展露风华。这种“敢让百花先”的君子气度,更添其尊贵与雍容。
因牡丹的形象契合人们对幸福美好的祈盼,它被引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早在1600年前,东晋画家顾恺之便在庭院中栽植“木芍药”,其作品《洛神赋图》中,一株粉嫩的牡丹于洛水之滨随风摇曳,虽是配角,却以古拙质朴的写实手法,展现出牡丹的雍容之姿。南北朝时期,北齐杨子华成为史料记载的首位画牡丹独立成幅的画家,他将牡丹染墨赋彩,“画牡丹极分明”。
【元】钱选 《花鸟图卷》局部 纸本设色 天津博物馆藏
一般认为,牡丹真正被视为富贵象征并广受喜爱是在唐代开元年间。《广群芳谱》卷三十二记载:“唐开元中,天下太平,牡丹始盛于长安。”其实早在之前,牡丹就备受推崇,唐高宗曾召集群臣宴赏牡丹,武则天曾下令将牡丹佳品移植内廷。在朝野的推崇下,牡丹地位扶摇直上,画牡丹之风始盛。唐德宗时期,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五位贵妇云髻高耸,各插一朵牡丹花,宫女所执团扇上亦绘有盛开的牡丹。中唐时,边鸾、刁光胤等专擅牡丹的画家涌现,边鸾的牡丹颇有名气,开创了画折枝牡丹的先河。晚唐画家滕昌佑入蜀后,于住宅旁栽植牡丹供写生,其《牡丹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采用双钩填色法绘制五朵牡丹,花色分别为粉色、朱砂色与黄色,敷色妍丽雅致,尽显牡丹雍容华贵之气质。
五代时期,牡丹成为花鸟画的重要题材,黄筌、徐熙等杰出画家崭露头角。徐熙画牡丹图最多,《宣和画谱》著录41件,现有《玉堂富贵图》传世。《宣和画谱·花鸟叙论》记载:“花之于牡丹芍药,禽之于鸾凤孔翠,必使之富贵。”《玉堂富贵图》中,牡丹与玉兰、海棠、杜鹃、红腹锦鸡等吉祥花卉鸟雀组成五彩缤纷的春光图轴,画面构图饱满,用色艳丽,富贵气扑面而来。值得一提的是,徐熙的牡丹画在宋代价格颇高,李清照夫妇因无钱购买他的一幅牡丹图,曾“相向惋怅者数日”。
【南宋】 佚名 《牡丹图》 绢本设色 24.8cm×26.9cm 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画牡丹之风兴盛并成为独立画科,从现存的作品来看,宋画中的牡丹多为名贵品种。自古牡丹有“花王姚黄,花后魏紫”之说,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牡丹图》描绘了一枝紫红色千叶牡丹,此花“一茎三花”,根据形态特征来看,似为牡丹名品“魏花”。据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记载:“魏花者,千叶,肉红花,出于魏相家。”在当时,后周宰相魏仁溥院中的这种牡丹应该非常罕见,又寓意富贵吉祥,所以才被种在池中小岛上,谁想看,必须交十数钱才能坐船上岛观赏。另一件知恩院藏宋代佚名作品《牡丹图》中的花卉以多叶花和千叶花为主,花形硕大,色彩艳丽,均为昂贵稀有品种,一般只有宫廷贵族才能拥有。
【五代十国】徐熙 《玉堂富贵图》 绢本设色 112.5cm×38.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及至元代,混乱的时代背景使得生民难以安居,牡丹种植凋敝,牡丹画作数量锐减。这一时期画牡丹比较著名的画家是钱选,作为宋朝进士,面对朝代更迭,他选择归隐山林,以诗画终其身。至元甲午年(1294),时近暮年的钱选于太湖之滨创作了《花鸟三段图》,图绘桃花翠鸟、淡粉牡丹、倒垂干梅,并自题:“折花聊助一时欢,东君命驾归何速,犹有余情在牡丹”,隐隐透露出其对南宋故国的遗民感情。钱选笔下的牡丹虽然仍象征吉祥富贵,但风格上却完全摒弃了牡丹固有的皇家气派,而是追求一种澹远平和的境界,不慕荣华热烈,有中国古代隐士的风范。
明清之际,牡丹栽培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关于牡丹的创作更显个性。沈周对牡丹有着特殊的爱好,此外,他还尝试在自家栽种牡丹,并培育出玉楼牡丹一类的名品。现藏南京博物院的《玉楼牡丹图轴》所绘的便为正德元年春天沈家的牡丹。这一年的三月二十八日(1506),江阴好友薛章宪来到苏州,但当时西轩所植玉楼春牡丹已经过了花期,沈周与薛章宪只能对着凋零的牡丹把酒。正德二年二月二十九日(1507),沈周与京口的陶公辅又对着残花,重复之前的雅事。约一个月后,今为南京博物院所藏的《牡丹图轴》创作完成,81岁的沈周在题跋上写下“此花虽落有开期,不教人不惜,人老少无时”的感慨。而在画中,牡丹虽花瓣低垂,显露颓意,但枝叶依然健挺,蕴含生机。面对将尽的余春甚至余生,沈周并不悲伤。
【明】 徐渭 《牡丹图》 纸本水墨 124.8cm×31.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牡丹也是徐渭钟情的绘画题材之一。这位“大明第一疯子”虽聪明绝伦,却一生坎坷。《牡丹图》中,徐渭发出“五十八年贫贱身,何曾妄念洛阳春。不然岂少胭脂在,富贵花将墨写神”的感慨,历经八次乡试未中、九番自杀未遂、七载铁窗生涯的悲惨境遇之后,徐渭已有“富贵于我如浮云”的彻悟。所以明知牡丹花寓意富贵,他却另辟蹊径,将牡丹画得枝干瘦骨嶙峋、花瓣缺裂不整,在徐渭的笔下,他画的不是牡丹,而是他自己,他在借牡丹之口反抗命运的不公。
恽寿平是清代画牡丹最多的画家,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富贵牡丹图》,画面中有太湖石、鸢尾花和开满各种色彩花头的牡丹。画家在描绘牡丹花的时候采用了勾勒点染的方式,颜色有粉、白、紫、大红色与鸢尾花的石青色相互映衬,光彩夺目。
【明】沈周 《牡丹图》 纸本设色 151.4cm×74.5cm 南京博物院藏
及至新时代,艺术家们常常以牡丹来歌颂盛世。潘天寿的《春酣国色》中,艺术家把盛开的红牡丹放置在古代青铜器皿中,使得容易流入俗媚的富贵之气变成了凝重高古的典雅之气,极有格调。他曾经对学生说:“随着画家对事物观察的深度与广度的提高和变化,传统的题材可以赋予新的思想意义。如过去画牡丹象征富贵,如今可以象征繁荣美好的景象,象征新社会欣欣向荣的现实。”
牡丹,这朵历经千年风霜的花,始终以雍容之姿绽放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从唐代的皇家贵气到明清的文人雅趣,再到新时代的盛世华章,那层层叠叠的花瓣已不仅是富贵的符号,更承载着对文明根脉的守护。■
编辑 | 杨晓萌
制作 | 安亚静
校对 | 安亚静
初审 | 李振伟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