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2025年5月19日,芬兰国防部对外宣布,将向乌克兰提供价值9000万欧元的弹药援助,资金来源正是欧洲冻结的俄罗斯金融资产所产生的收益。此举立刻引发国际舆论热议:一个欧盟小国的动作,为何引起如此强烈的政治共振?答案并不复杂,因为这是“动用俄国财产”的欧盟第一次正式落地执行,从法律、道德到地缘政治层面都不再是一场纸面游戏,而是真实地开启了一道危险的闸门。
欧盟自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以来,冻结了俄罗斯约3000亿欧元的对外资产,其中有2100亿欧元被锁定在欧盟境内,绝大多数是俄罗斯央行储备中的政府债券。这些资产冻结至今已经两年多,期间虽屡有讨论,但始终处于“不能动、动不得”的敏感状态。一个西方式自由资本体系若要维持信用,必须保障他国储备资金的安全,这本是全球金融秩序中不可触碰的红线。如今,芬兰的做法表明,这道红线正在悄然被抹除,金融制裁正在向“劫资军援”的新阶段演进。
从政治动机上看,芬兰的行为不难理解。作为2023年刚刚加入北约的新成员国,芬兰在对俄政策上态度强硬,地缘位置决定其对俄罗斯天然充满戒备。而通过这种方式支援乌克兰,不仅可以巩固其“新北约国家”的政治忠诚度,还能进一步拉近与美欧核心的战略距离。援助90百万欧元弹药虽金额不算巨大,但其象征意义远超本身。芬兰是欧盟中第一个明确公开用俄资产收益进行援乌操作的国家,其后续可能引发连锁效应,甚至促使欧盟理事会在法律框架上为“合法劫资”打开绿灯。
然而,这种做法存在诸多不稳定风险。首先,从法律角度,虽然此次使用的是“资产收益”而非资产本金,但法律边界极其模糊。欧盟一方面宣称“冻结不等于没收”,另一方面却又试图将收益部分变成政治筹码,这是典型的双重标准。俄罗斯早已多次警告,若欧方继续推进动用冻结资产的计划,莫斯科将采取对等反制措施,可能包括没收在俄的欧盟资产、终止相关金融合作甚至扩大贸易壁垒。考虑到俄欧之间仍存大量能源与金融联系,芬兰此举无异于引燃一根迟早爆炸的导火索。
其次,从道德层面,欧美自诩法治秩序的倡导者,如今却绕开法院程序,直接动用他国财产来武装第三国。这种“惩罚性转移支付”的逻辑若一旦成型,将彻底打破国际储备体系的中立性。未来任何国家都会担忧,一旦政治立场与欧美对立,自己的外汇储备是否安全?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将如何重新评估其在欧美银行中的资产?若西方金融中心被认为“不再中立”,那以美元、欧元为基础的全球结算系统恐怕将面临信任危机。
芬兰此举是更大战略计划的试水,据欧盟委员会高层透露,欧盟正在商讨将未来几年俄罗斯资产收益中的部分,正式编入对乌援助预算,每年大约可动用25亿欧元。这意味着,战争越久,资产收益越多,军援规模也可能越大,从而形成一种“战争资本自循环”。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财政创新,但也是一种可能将地缘对抗结构性加固的危险机制。西方如此操作,已不再是单纯支持乌克兰的战时援助,而是将俄乌冲突的财政体系制度化、常态化,其后果可能比弹药本身更具深远影响。
再回到芬兰,作为一个与俄罗斯有着千公里边界线的国家,它曾长期维持“武装中立”的东方式平衡,如今却彻底倒向西方阵营,成为对俄最激进的前线国家之一。这一战略转变虽然赢得了西方政治上的高度肯定,但同时也将自身推入与俄潜在对抗的漩涡。俄罗斯已经警告,将针对相关国家启动经济与战略报复,芬兰未来面临的,不仅是安全上的压力,也可能是来自天然气、电力乃至网络空间的报复行动。如今靠动用俄资产换取乌克兰的短期安全红利,是否值得其未来数十年的边境安全博弈,这个问题恐怕还得由时间给出答案。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是否真如口头上所说“关心乌克兰人民”?若真如此,为何不是通过大规模和平倡议与外交推动结束冲突?相反,却不断以财政、军事、技术等手段延长冲突周期,持续输血、不断升级,而今甚至把“冻结资产”转变为“战争基金”。这一逻辑背后更像是一场战略投资,而非道义之战。
全球多数国家目前依然观望,一方面担忧西方金融霸权的扩张性逻辑,另一方面也不希望看到俄罗斯这类国家的行为被默认无惩罚。但正因如此,西方更应慎重选择手段,避免将全球金融体系变成服务于某一地缘战略的工具。动用冻结资产收益,无异于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若今日能用来援乌,明日是否就能被用来惩罚另一个“不听话”的国家?这种先例一旦成立,全球金融体系将进入政治化、武器化的深水区。
从长远看,芬兰此举或许只是欧盟对俄政策工具箱中的一枚小棋子,但它已足够表明西方战略的风向正在改变。从制裁冻结到收益拨款,再到将战争财政化,这一连串动作背后,是对现行国际秩序规范的重新解构。而对于全球而言,真正需要的是重建多边主义的信任机制,而不是在冲突中寻找套利机会。
芬兰走出的这一步,是一条危险而滑腻的道路。也许它的初衷并非坏意,但所引发的制度冲击却远超其边境以外。倘若这一模式持续蔓延,恐怕不会只有俄罗斯感到不安,整个世界的金融安全感都将随之崩塌。动用冻结资产为战争买单,这不是正义的胜利,而是规则的倒退。欧洲要援乌可以理解,但不能拿未来的信任体系作赌注。否则,最终受害的,恐怕不只是被“冻结”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