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渡扬水工程位于山西省运城市芮城县黄河北岸,是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引黄高扬程提水工程,属国家大型灌区。工程始建于1970年,历经多年建设与改造,成为支撑芮城县农业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其建设历程、技术创新与生态效益均体现了中国水利事业的智慧与成就。
芮城县地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当地流传的《盼水谣》“住在黄河沿,吃水比油难,滔滔水东流,干旱使人愁”道尽了百姓对水的渴望。为解决农业灌溉难题,芮城县于1970年启动大禹渡扬水工程建设。工程选址于大禹渡,因相传大禹在此治水而得名,既承载了历史文化,又彰显了水利建设的意义。
建设初期,条件极为艰苦:无大型机械、无运输工具,水泥和钢材匮乏。建设者们以小平车推、肩扛人抬的方式运送建材,从25里外的中条山采运石头,在简易工棚和窑洞中吃住,凭借“人定胜天”的信念,克服重重困难。1974年10月,首期工程竣工,实现提水灌溉,结束了芮城县“水在塬下流,吃水贵如油”的历史。
大禹渡扬水工程采用多级泵站串联提水的方式,总扬程达346米,设计总取水流量16.3立方米/秒,总装机72台,总容量5.59万千瓦。工程分6级14站布局,覆盖灌溉面积54.62万亩,受益范围包括9个乡镇、28.6万人,占芮城县水浇地面积的70%以上。
工程建成后,芮城县灌溉面积从初期的28.6万亩扩大至54.62万亩,粮食亩产由“百斤田”提升至“吨粮田”,复播面积从30%提高至95%以上。芮城县连续十五年被评为“全国产粮大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显著。大禹渡扬水工程有效缓解了芮城县的干旱问题,保障了农业生产稳定。例如,在干旱年份,工程通过科学调度水资源,确保农田灌溉需求,避免了因缺水导致的减产甚至绝收。工程的建设带动了芮城县的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高标准农田的建设、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实支撑。
工程首创“一级站移动式泵车抽水、两厢沉沙池交替运行、二级站单级扬高193.2米”三大技术,解决了高扬程、高泥沙、高耗电的“三高”难题。二级站单级扬程193.2米,突破了当时百米扬程的技术极限,成为水利建设的里程碑。2000年后,工程实施泵站更新改造项目,水泵效率提高一倍,节电20%,沉沙池实现两厢交替运行,干渠改造为梯形渠,防渗效果显著。2022年,大禹渡灌区被列入全国数字孪生灌区先行先试名单,重点打造信息化“六个一”工程,实现水资源科学调配和精准管理。
坚持“一座泵站就是一座绿洲”的理念,在泵站周边荒坡植树造林,形成500余公顷的植被覆盖区。通过自建苗木基地、自育绿化苗木,结合地形特点,宜树栽树、宜花种花、宜草种草,使500余公顷荒坡达到全绿化、全覆盖。如今,泵站周边树木成荫、鸟语花香,成为生态泵站、绿洲泵站和森林氧吧。
大禹渡扬水工程依托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建设了水情教育基地和黄河风景区。2021年,工程入选第四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成为传播治水文化、节水理念的重要平台。游客可在此参观大禹治水文化展览、现代水利设施,了解水利发展史,增强水情意识。
———— /
END / ————
往期速递
声明:素材取材于网络,如有错误,不吝斧正。
欢迎关注我们并 星标✪ !喜欢,请点个推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