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农民自己就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日本《朝日新闻》说他“将改写水稻历史,使全世界受益”,中国网友则称他是“中国第二个袁隆平”,重庆农民胡代书的再生稻到底有多厉害?
重庆马灌镇的胡代书是一位木匠。八十年代,包产到户政策下来之后,他选择回家务农,想办法提高自己田地的收成。
有一天,他十二岁的儿子在田埂上嘟囔了一句:“爸,插秧太累了,腰都直不起来!要是能插一次秧,稻子就自己一直长,那该多好!”
这话孩子随口一说,却像一块石头子儿,砸进了胡代书的心窝里。在当时的农业认知里,这念头跟白天做梦有啥区别?
胡代书却想着,有没有一种稻子能多次再生,减少插秧的次数,让他们这些农民少受点累。胡代书有回去梁平县走亲戚,在山上看到了野生的稻子。
他挖了几棵回家种着,活下来了两棵。之后这两株不起眼的“野草”,竟然抽穗结籽了,跟田里正经水稻一个模样!
就是谷穗上的米粒比平常的稻米小,数量也少得可怜,一株顶多十几粒,产量跟普通水稻比,差了老大一截。
胡代书也没太当回事儿,没特意去收,就让谷子自然掉落。谁承想,第二年开春,怪事儿发生了!
胡代书到地里一瞧,去年那两株野生稻枯黄的稻桩上,居然又冒出了新绿,自己发了新芽!更绝的是,头年掉地上的谷粒,也在周围破土而出。
这虽然这野生稻产量低得不像话,但它那股子顽强的再生劲儿,还有那超强的抗病抗旱能力,这可是宝贝啊!
打从1982年那个春天起,胡代书咬咬牙,把自己家那三四亩水田,硬是匀出来三分地,专门用来试验这种野生稻。
为了多搜集些稻种,老胡把当时还归四川管的重庆周边地区,跑了个遍,也就找着二十多个品种。
这一跑,就是两个多月,最后背回来一百多个不同特性的栽培稻种。他的目标很明确:把野生稻那股子“懒”劲儿、抗折腾的本事,跟栽培稻的高产优质,揉到一块儿去!
这育种可比种地难多了。胡代书一个初中文化的庄稼汉,没上过正经农学院,没有任何专业知识,只能靠自学,在地里头摸索。
他把家里的田地,当成大实验室。没有高级设备,更没有团队帮忙,就他一个人,日复一日地记录、杂交、筛选。
从1982年开始,一直到1985年,年年试验,年年不见起色。种出来的,要么还是那副野生稻的德行,产量上不去。
要么就是普通的栽培稻,第二年还得重新栽。甚至有时候,颗粒无收。周围人看着都替他捏把汗,劝他别瞎折腾了。
转机,出现在1986年的夏天,胡代书突然发现,一对花粉的表层和颜色,有了那么点儿不一样!过了几天,这两种花粉居然开始融合了!
为了这些珍贵的种子,胡代书几乎是吃住都在田边。等到谷子成熟的时候,他收获了第一批自己培养的再生稻。
这些稻子结出来的谷粒,比普通栽培稻要多,米质呢,吃起来有点像糯米,黏糊糊的,显然是把野生稻的某些基因给融进去了。
胡代书知道,他熬出头了!整整七年,从一个不经意的念头,到亲手培育成功,世界上第一株正儿八经的再生稻——“89-1号越年再生糯稻”,就在他这双布满老茧的手里诞生了!
再生稻的创新彻底颠覆了传统种稻模式,割完稻子留个十来公分高的稻桩,让上面的休眠芽再长一季!
再生稻,每亩产量能到六七百公斤,比普通水稻高出三成左右,出米率也高,蛋白质含量也不错。
关键是,它继承了野生稻抗病虫害、耐旱耐寒的本事,能少用不少农药化肥,一亩地算下来能省五百块钱的成本,劳动强度也大大降低。
1993年,胡代书给他的“越年再生稻”申请了专利。农业部一检测,米质达到一级米标准!
1995年,得了国家“火炬杯”新技术成果、新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奖。到了1999年,又拿了个首届世界农业成果博览会金奖。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00年,也正式给他颁了发明专利证书。市里和县里来了很多领导参观,把胡代书当作优秀典型去学习。
可老胡万万没想到,这技术发明出来了,想把它推出去,让更多农民用上,那路子比搞发明本身还要难得多!
为了推广自己的稻子,胡代书从朋友那儿借了5万块钱,揣着稻种,踏上了自费推广的路。谁知道,他跑了大半年,一分钱没挣着,反倒欠了一屁股债。
回家后,他又跟亲戚朋友张口,借了钱,接着跑。这么来来回回,折腾到2008年,他已经跑遍了山西临汾、海南儋州好几个省份,各地的农业研究所都跑遍了。
人家要么看他是个不识字的老农民,要么直接把他当成骗子,甚至有人把他当作要饭的。胡代书每卖出去一份稻种,只收取专利费500元,还不够他自己的路费。
搞科学是一回事,用科研成果换钱又是另一回事。袁隆平的大儿子是袁氏种业的董事长,二儿子是隆平高科公司总裁。
再生稻在全国各地都有,胡代书很难讲清楚自己的好在哪,他甚至想过把自己得的那些世界金奖奖牌给卖了,换成钱补偿家里人。
老天爷终究没辜负这个一根筋的“种稻人”。到了2010年,离他最初发现野生稻,已经快三十年了。
当地的县政府终于决定把再生稻商业化,原本再生稻就是本地人的特产,只在县里销售,现在有公司下了订单,准备扩大市场,往全国销售。
四川富顺县的再生稻,可以在市场上卖到20元一斤。
这位只有初中文化的老农民,用他大半辈子的执着,愣是把一个听起来异想天开的“懒人梦”,变成了活生生的现实。
侯文学:给发明“越年再生稻”农民来点掌声
湖北日报2010年9月2日
重庆农民培育越年再生稻 栽一次可多年收割(图)
来源:重庆晚报2010年09月01日
胡代书:栽一次稻可多年收获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0年12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