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科学家精神的核心内涵。在瞬息万变的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谁能率先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谁就能掌握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赢得战略优势。而支撑这一切的,正是深植于中国科学家血脉中的创新精神。

一、

以破界之志探索未知:基础与应用研究中的创新精神

何为创新?不囿于成规,不惧于失败,敢挑战未知。这种精神不仅是一种科研理念,更是一种价值导向和时代气质。它推动科学家不断跨越思维边界、拓宽技术边界、延展应用边界,是支撑中国迈向科技强国的核心动能。走近中国科学家博物馆的众多藏品,我们能够格外真切地感受到这种精神力量。

在基础研究领域,创新是破除从众思维的突破口。它要求科研人员具有极高的理论抽象力和实践耐力,愿意在冷门方向、深水区域长期耕耘,不断质疑既有体系,推动范式转移。


陈景润在工作。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数学家陈景润那凝神于稿纸之间奋笔疾书的身影生动演绎了科学家对创新的执着渴求。他通过改进古老的筛法,推出了“陈氏定理”,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史上的里程碑,让人类距离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又进了一大步。这不仅是个人智力的体现,更是创新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勇敢叩问。在病床上坚持推演,在六平方米陋室中与数学真理对话,陈景润在对抗未知深渊时,用坚韧与想象力编织了通往创新和继续创新的绳梯。

在应用开发阶段,创新是从“能用”到“好用”的桥梁。它要求科学家不仅要解决可行性的技术问题,更要回应适用性、经济性的产业关切,将实验成果落地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工具。


1968年,袁隆平在湖南利用不育株进行杂交水稻转育实验。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历史的镜头记录下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稻田中实验的身影。袁隆平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取得了历史性的技术创新成就,他打破了水稻自花授粉没有杂交优势的传统认知,开创性地提出并验证了利用野生稻资源进行远缘杂交的思路,攻克了制种难关,为世界水稻育种奠定了全新基础。这一突破不仅刷新了传统农业科研的认知边界,更深刻改变了水稻品种选育的技术范式,成为我国农业科技史上最具标志性的原创成果之一。袁隆平以其非凡的科研胆识与实践毅力,展现了中国科学家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风貌。

可以看到,基础研究中的创新多体现为理论突破和知识前沿的探索,目标是扩大人类知识边界,创造理论新高度。而应用技术创新更侧重于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现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发和产业化应用。正是这一贯穿始终的创新精神,使科学家在不同阶段的科研活动中都成为时代跃迁的引领者与推动者。

二、

以转化之力链接现实:成果落地中的创新路径

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从理论走向实践,创新精神始终是科技成果高效转移转化最关键的必要条件。这一环节需要科学家敢于打破常规的勇气,更需要科学家具备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对产业需求的深入理解。

事实上,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的过程中,创新精神已成为应对市场波动和结构转型的“智能导航系统”——转化不再是单一技术突破的赛道,而是集成技术、市场、组织与政策多重变量的系统性挑战。创新精神的一大重要价值,正在于迅速识别产业趋势变化、精准判断商业落地路径,并在动态环境中持续优化资源配置。

袁隆平不仅在杂交水稻研究中取得了历史级的理论突破与技术创新成就,更在其应用与开发过程中,发挥出了不起的创新精神。他积极推动杂交水稻技术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推广应用,取得了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杂交水稻技术是我国第一项转让国外的农业技术,推广到全球70多个国家,国外年种植面积近800万公顷,为发展中国家解决粮食短缺提供了中国方案。袁隆平构建起了系统性的产业链条,形成了科技与社会生产的共振。这种创新精神已经超出了纯粹技术层面,深入到对全世界社会需求与经济发展的洞察中。也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科技成果源源不断地造福人类、创造社会价值。


安静娴在实验室中工作时留影。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从化学制药专家安静娴院士的实验室工作照与她亲笔撰写的头孢菌素市场化前景分析手稿中,我们不仅直观感受到科研一线的严谨风貌,更能深切体会到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的创新智慧。安静娴院士在深耕基础研究的同时,始终以敏锐目光关注技术成果的转化路径,积极推动科研与产业的无缝衔接。她对头孢类抗生素市场潜力的分析与思考,展现出一位科学家以创新之眼洞察现实需求、以创新之策回应时代课题的担当与气魄。她的探索,正是中国科学家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前沿、让创新之火照进现实的生动写照。


安静娴在1998年撰写的《关于头孢的几个品种的市场前景和发展头孢的几点建议》手稿。在这份手稿中,她分析了头孢几个品种的市场前景,并提出发展头孢并赶超兄弟单位的几点意见。图源:中国科学家博物馆

将前沿理论与现实需求有效衔接,推动实验室里的数据转化为市场上的产品,这一过程远非技术拼图的简单组合,而是需要科学家以系统思维统筹技术研发、市场分析、政策理解与组织协作等多维要素的复杂工程。实施路径上,创新精神首先体现在对应用场景的敏锐洞察上:科学家不仅要问“能不能做”,更要问“做出来有什么用”“谁会用”。这需要他们走出象牙塔,主动跨界融合,与企业、投资机构乃至监管部门开展协同创新。其次,科学家还需在实践中推动机制创新,突破传统科研与市场之间的断点,通过技术孵化、成果转化平台、联合实验室等多种方式,为科研成果铺设通往现实的桥梁。

事实证明,唯有将创新精神贯穿于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科技成果才能真正落地生根,造福社会。这既是对科研本身的升华,更是新时代科学家应有的使命担当。

三、

以全民之势汇聚合力:激活创新生态的时代共鸣

科技强国亦是创新强国。回望百年科技征程,每一项关键突破的背后,都是对创新精神的坚守和弘扬。面对新的时代任务,我们更需将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融入制度设计之中,汇入社会共识之中,落在科研日常之中。惟其如此,才能催生层出不穷的原创成果,为国家发展注入不竭动能。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竞争和博弈日益加剧,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领域成为大国战略竞争的新焦点。谁能率先取得创新突破、形成系统性技术优势,谁就有望在国际秩序演进中掌握主动。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依托自身的制度优势与人才储备,形成具有原创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核心技术集群。中国要在这一趋势中赢得话语权,就必须在体制内外广泛弘扬创新精神,将其转化为持续的科研动能。唯有当创新精神成为全民共识,汇聚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与共同推动,我们才能真正走稳走实科技自立自强之路。

首先,在鼓励科学家“从0到1”原始创新的基础上,更应推动跨部门协同、跨界融合,打通体制机制壁垒,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的精准对接,为创新成果的落地转化夯实基础。

其次,弘扬创新精神,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文化氛围决定创新活力的上限,要打造真正的科技强国,就让勇于创新、崇尚创新成为全社会的潮流。要通过讲好中国科学家的故事、传播中国科技的声音,增强公众对科研工作的理解、认同与敬意。

更长远的使命,则在于将创新精神根植于下一代的认知结构之中。应通过科普教育、青少年实验室开放日、创新实践课程、创业竞赛等多样化形式,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与创造力,在心灵深处播下科学的种子。

当科技的接力棒传到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唯有以无畏之心面对难题、以笃行之志投身科研、以众擎之力推进转化,才能让创新之光照耀民族复兴之路,在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上稳步前行。

作者: 童喜光 资深科技自媒体作者

5·30专栏往期推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