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记录到萤火虫新种,大家都很开心!”近日,由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及广东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技术员组成的调查团队,在银瓶山森林公园谢岗景区开展萤火虫多样性及栖息地调查时,首次在东莞记录到香港拟屈翅萤。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工作人员刘婷介绍,至此,东莞共已记录到萤火虫5种。“这也说明东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香港拟屈翅萤。
东莞共已记录萤火虫5种
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技术员刘婷表示,此前,东莞民间调查共发现了4种萤火虫,比如虎英公园、下沙湿地等,“每个景区的萤火虫物种不一样。”
为了了解不同物种的萤火虫出现的时间,去年,东莞市林科所在林业科学园科普径启动了萤火虫多样性及栖息地调查。至今,大家共在科普径发现了此前已有记录的3种萤火虫。“说明东莞萤火虫物种很丰富。”
调查团队在进行夜间调查。
今年,团队将调查范围扩至全市。从4月初开始,除了周末,林科所工作人员每天晚上都会前去各镇街开展萤火虫多样性及栖息地调查。“萤火虫一般都是天黑出来,我们一般从晚上7点开始调查。”刘婷说,5月中旬是萤火虫观赏最佳时期,萤火虫的数量相对较多、出现时间也相对久一些,一般是从晚上7点半到9点半。
不过,穹宇萤是其中一个特例,每天从天黑出现,一直到第二天早上5点多才消失。
穹宇萤。
“我们之前到东莞市银瓶山森林公园谢岗景区考察过,觉得那里应该有萤火虫,因为那里的林下环境相对比较阴暗、有水流,水质也比较干净。”刘婷称,前几天,东莞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及广东珠江口城市群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的技术员,在银瓶山森林公园谢岗景区完成调查后,科学抽取萤火虫样品时,捕到一个东莞的新品种——香港拟屈翅萤。“这是我们做调查以来,第一次发现新的萤火虫物种,大家都非常开心。”
调查团队在寻找萤火虫幼虫。
据了解,香港拟屈翅萤雄虫体长4.3-5.1毫米,雌虫体长5.7-6.1毫米,与雄萤外表近似;5-6月是成虫活跃月份。雄萤飞行时,发出简单脉冲式闪光,闪光持续145毫秒、间距580-670毫秒;雌萤通常停留在叶上,只偶尔飞行。此次调查团队发现的是香港拟屈翅萤雄虫。
截至目前,东莞共已记录到5种萤火虫,包括金边窗萤、黄宽缘萤、边褐端黑萤、穹宇萤、香港拟屈翅萤。“现在的萤火虫种类比我们之前设想的要多,也证明东莞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因为萤火虫对成虫环境有要求,环境不好就无法成虫。”刘婷说。
金边窗萤。
边褐端黑萤。
将恢复萤火虫生境,引入萤火虫
刘婷表示,此前,有台湾专家称,保证湿度和枯落物,有助于恢复萤火虫生境。此外,很多萤火虫以蜗牛为食,台湾还会将蜗牛引入萤火虫生态系统中。“东莞生态环境不错,蜗牛数量很多,萤火虫宝宝不愁吃。”
“萤火虫产卵就在枯落物层,但打扫卫生的人走在枯落物层,就会把幼虫踩死,所以要尽量保证萤火虫有一个完整的发育空间。”刘婷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工作人员开始保育林业科学园科普径两边道路的自然状态,尽量完整保留枯落物,为萤火虫产卵打造良好空间。
香港拟屈翅萤。
去年5月份是科普径萤火虫活动盛期;今年5月下旬,林科所将再统计科普径萤火虫的数量是否有增加。“看看我们保留枯落物的效果怎样;如果效果好的话,下一步再推广到其他公园。”
刘婷透露,林科所还打算在6月初,从银瓶山森林公园谢岗景区引入一些香港拟屈翅萤幼虫,放到科普径。“看看是否能够在这里成虫,这个种群明年是否会增大。”
采写:南都记者 田玲玲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