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蛾总科—巢蛾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六足亚门

昆虫纲

有翅亚纲

新翅下纲

鳞翅目

有喙亚目

异脉下目〈缰翅下目

巢蛾总科

巢蛾科

巢蛾科(学名:Yponomeutidae)为鳞翅目的一个科。小型蛾,无单眼;翅较窄,常有鲜艳斑纹,前翅主脉各支分离,R5止于外缘;后翅Rs和M1分离,M1和M2不共柄。幼虫一般吐丝作巢,群居危害。本科已知约800多种。苹果巢蛾Yponomeuta padella L. 为我国北方苹果果园中的一大害虫。


1.形态特征

色泽鲜明,腹部背板具若干短刺,幼虫结网聚居的中小型蛾类。本科昆虫通称巢蛾。因幼虫常群居在枝叶上吐丝结网如巢而得名。单眼缺,无眼罩,触角是翅长的2/3至等长,基部有毛丛。下唇须短到长,弯曲到接近直,第2节无伸出丛毛,末节比第2节短或长,末端尖。前翅宽或窄;有翅痣;副室有或无;后翅长卵圆形到披针形。腹部背板2~7节 (有时1~8节)生有许多短刺。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发达,呈牛角状;颚形突的两个骨化臂在中央会合成腹板。雌性外生殖器的前表皮突有分支;后阴片不同程度骨化,后方有两块多毛的乳状突起;导管端片常明显而且骨化;囊突有或无。

幼虫只有原生刚毛,前胸气门前有 3根毛,腹足趾钩为多行环,蛹有丝茧。

2.发生规律

1年发生1代。在河北、伊宁地区越冬幼虫于4月上中旬开始活动;在辽宁于5月上旬开始活动,日平均气温达16℃出鞘为害。出鞘幼虫先群集在新梢上吐丝结网,食害芽、花和嫩叶,为害10天左右。幼虫潜叶取食完成第1龄发育从残叶内爬出,吐丝连缀新叶片,潜藏巢中取食叶肉。4~5龄幼虫2~3天迁巢1次。迁巢时间多在5~8时。大龄幼虫还为害果实。老熟幼虫在巢中叶片上做薄茧化蛹,也可在果实梗洼、枝干分杈处结茧、化蛹。幼虫为害期40余天,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相继化蛹。前蛹期3天,蛹期11天。6月中旬为成虫羽化盛期。成虫行动敏捷,白天静栖于枝条或叶片背面,夜间活动,尤在5~6时最烈,取食叶片上的露水,吸食蚜虫排泄的蜜露和与雌虫交尾等活动。雌虫产卵多在17~20时,每雌虫产卵2~3块,多产在2年生、表皮光滑的枝梢芽腋附近,以树冠上部枝条最多,中部次之,下部最少。在幼虫期食料丰富、充足,成虫产卵量就大,反之则少。成虫产卵持续半个月,6月下旬为产卵盛期, 7月上旬产卵基本结束。卵期13天左右。早期产的卵在7月初孵化,孵化后的初龄幼虫即在卵鞘下越夏、越冬。

3.分布危害

寄主:苹果、梨、海棠、山定子、沙果、乌荆子、山楂等木本蔷薇科植物。初龄幼虫潜食嫩叶及花瓣,老龄幼虫暴食叶片。大发生年份可将果园及野果林内叶片全部食光,造成果实枯落,影响果品的产量与质量。同时还影响花芽分化,减少成花率。

地理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河南、江苏、山西、陕西、四川、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及日本、朝鲜、地中海、欧洲等地。

为害果树的种类有:苹果巢蛾为害苹果、乌荆子及其他木本蔷薇科植物,分布在中国北方。为害林木的有:白头松针巢蛾和油松巢蛾为害油松,前者分布在中国西北地区,后者分布在华东。还有为害水曲柳的水曲柳巢蛾,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等。总的来说,本科北方种类少,翅多白色或灰色,热带种类往往具鲜艳色彩。成虫有趋光性。

4.苹果巢蛾

苹果巢蛾(学名:Yponomeuta padella)属于专性滞育的害虫,全国各地均为1年发生1代。以第一龄幼虫在卵壳下越夏越冬。成虫体长 9—10 mm,翅长 10刀 mm。头部、下唇须、胸部及腹部白色;胸部背面有5个黑点。前翅白色稍带灰色,尤其是前缘中部附近为灰白色。


(1)特征

成虫体长 9—10 mm,翅长 10 mm。头部、下唇须、胸部及腹部白色;胸部背面有5个黑点。前翅白色稍带灰色,尤其是前缘中部附近为灰白色。前翅上有40个左右的黑点,除翅端区约有10—12个小黑点外,其余大致分3行排列,近前缘有1行,近后缘两行比较规则。外缘缘毛灰褐色;后翅灰褐色。雄性外生殖器的抱器瓣长为宽的2.2倍;阳茎长为囊形突长的3.7倍。尾突之间距离较宽。卵扁椭圆形,表面具有纵条纹4—5条,鱼鳞状排列,块状。

初产卵为灰黄色, 2-3天后变为紫红色,最后变为灰褐色幼虫老熟幼虫体变为黑灰褐色;体长 13.7 mm,头宽 1.6 mm。

头部:单眼Ill、 IV和V排列成“1”字形、单眼形状近似馒头形;V和IV距离最近。上颚基本分为5齿,第一齿尖,第二齿钝,第三、四、五齿小。蛹体长 10 mm,胸宽 2.5 mm。

化蛹前不完全集中到一处化蛹,而分散于整个丝巢内结很薄的茧,透过丝英可以看清蛹的形状和变化,初化蛹时,头部、触角及翅芽为黄色,胸部及腹部为绿色,成熟蛹为黑褐色;臀棘具有6根强刺,基部集中呈放射状排列。

(2)生长特性

苹果巢蛾属于专性滞育的害虫,全国各地均为1年发生1代。以第一龄幼虫在卵壳下越夏越冬。在新疆伊犁地区越冬幼虫4月中旬,河北中部及北部也在4月中旬,内蒙古在4月中、下旬,吉林公主岭于5月初,黑龙江的伊春市五营地区5月中旬开始出壳危害。就苹果树物候期来说,此时正值苹果花芽开放到花序分离之时。正确掌握并预报幼龄幼虫出壳危害时期,是防治中的关键。越冬后的幼虫从卵壳的一端开1个小孔钻出开始危害。遇早春乍寒时,出蛰幼虫还可再度潜入卵壳内。出蛰幼虫成群地将嫩叶用丝缚在一起,取食叶肉、留下表皮而干枯。小幼虫在干枯而卷曲的叶内栖息。随着幼虫生长,吐丝越冬,缠绕枝叶成丝巢,将巢内叶片食尽,再进一步扩大丝巢,形成很大的网巢。严重时,整个树冠形成丝巢,早上有雾时,好似罩上一层塑料薄膜。幼虫老熟后,在巢吐丝结簿茧化蛹。虽透明,通过茧可以清楚地看到化蛹的过程。每个茧内的蛹都是头部朝下倒垂,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运动(摇摆)。化蛹部位大都在树冠的丝巢内,不十分集中,几乎布满整个巢内。猖撅成灾年份,也有在果树附近的杂草内结网化蛹的。成虫羽化比较早的雄多雌少。成虫白天多栖息于叶片下。晚间,特别是清晨5-6点钟作短距离飞翔和交尾,并取食叶片上的露水,有时吸食蚜虫的蜜露。雌蛾飞翔能力较差。每只雌蛾能产卵1-3块,大部分卵块产在2年生表皮光滑的枝条上,而又以枝条下面靠近花芽和叶芽的附近较多;1年生和3年生枝条上很少产卵。树上卵块分布:上部枝条卵块较多,中部次之,下部最少。据新疆八一农学院观察,幼虫共5龄。各龄龄期4-12天,平均9天。幼虫取食危害约43天,于5月下旬至6月初陆续化蛹(在山区高地野果林中,发生期可以推迟一个月)。预蛹期3天,蛹期约11天。6月中旬为羽化盛期,产卵延至7月上旬结束。早期所产卵块于7月初陆续孵化。卵期约13天。即以此第一龄幼虫在卵壳下越夏、越冬。1龄幼虫期长达9-10个月。

5.水曲柳巢蛾

水曲柳巢蛾(学名:Praps alpha),属鳞翅目巢蛾科。分布在中国黑龙江省,与日本等国。幼虫自芽鳞蛀入或直接蛀入新芽、嫩梢或叶柄为害,叶柄基部膨大。幼虫有转移危害现象。蛀入后,孔外有丝和褐色虫粪附着,受害新芽和嫩稍逐渐发黑、枯萎。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

(1)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 4-6 mm,翅展 12一18mm。雄蛾小,雌蛾大。头部密被灰白色丛毛,头顶灰色丛毛较多,颜面白色丛毛较多。触角灰褐色。下唇须呈“八”字形,圆柱状,向两侧伸出,第一节白褐色,第二节褐色,末端有白色环,第三节褐色,末端尖,略向上曲。胸部灰白色。足银白色,有灰褐色斑。腹部腹面银白色,背面灰白色。前翅以中室Cu脉划界,近前缘部分基本呈灰褐色,近后缘部分呈白色,由中室Cu脉中部向后缘2/5处有1个人三角形褐色斜斑,臀角处有1个小三角形褐色斜斑。近外线有几条弧形点线,近后缘只有分散揭条斑。后翅基角银白色,向外缘臀角颜色逐渐加深至褐色,缘毛长、褐色。另有一种型,前、后翅皆呈灰褐色,无任何明显斑纹。雄蛾外生殖器尾突宽,弯曲呈镰刀形,边缘呈锯齿状,抱器背狭长条状,抱器腹略长于抱器背的1/2,阳茎粗长,有明显刺状阳茎针1枚。雌蛾外生殖器后阴片形成1对大半圆体,交配管不太长,全部见丁质化,交配囊大,囊突呈一大块长卵圆形片,边缘呈齿状。

卵:椭圆形,中央隆起,长0.62 mm,宽 0.42 mm。初产时白色,半透明,孵化前透过卵壳可见橙黄色虫体及褐色头部。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 10-11 mm。淡黄绿色。头部淡黄褐色,有深褐色散斑,上唇凹陷较深。背中线细,砖红色。在每体节背面两侧前半部各有1块不规则的砖红色斑。气孔圆形,周围凸出。肛上板淡黄褐色,上面只有深褐色散斑。腹足趾钩呈双序环,臀足趾钩呈双序半环。

蛹:初化蛹时绿色,背部仍可见砖红色斑。羽化前复眼黑色,翅黑褐色。体长5.0-6.5 mm。

(2)生物学特性

在黑龙江1年发生2代,以初龄幼虫越冬。翌年5月中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5-6月蛀食水曲柳嫩梢、新芽和叶柄基部。幼虫多自芽鳞蛀入,然后转入新芽或嫩梢;也有直接蛀入新芽、嫩梢或叶柄基部膨大部分的。幼虫有转移危害现象。蛀入后,孔外有丝和褐色虫粪附着,受害新芽和嫩稍逐渐发黑、枯萎。7月间树冠上被害部分明显可见。最后使幼树不能正常生长,形成多梢,俗称“五花头”。据初步调查:纯林受害重,混交林(落叶松十水曲柳)受害轻;受害部位以主、侧稍为主,叶柄受害轻。 6月中旬幼虫老熟,爬出蛀道在叶柄间、小技权间或卅片上,吐丝做稀疏网状薄茧化蛹。室内饲养在平均室温21.6℃时,蛹期7—9天,平均7.8天。越冬代成虫及第一代幼虫在6月下旬前后至7月上旬出现, 7—8月间在叶片上危害,吐丝缀叶呈微卷状。幼虫在丝网下取食叶肉和上表皮,剩留下表皮,使叶片上形成不规则褐色斑,最后形成穿孔,叶片子缩或枯萎。7月下旬幼虫老熟,在叶片上吐丝做薄茧化蛹。7月下旬到8月中旬第一代成虫出现,在枝、叶上产卵,卵单产。8月中旬后第H代幼虫出现,在顶芽或侧芽的芽鳞等处潜伏越冬。天敌幼虫的天敌有蜘蛛及2种级茧蜂。蝎有绒茧蜂、瘤姬蜂和黑基瘤姬蜂,以绒茧蜂寄生较普遍。

6.荔枝巢蛾

荔枝巢蛾(学名:Comoritisal bicapilla),为鳞翅目巢蛾科。分布在广西、广东等省区和主要寄主植物有龙眼、荔枝、芒果等;以幼虫啃食果树主干和较粗大枝条的皮层,发生严重时,致使果株长势衰弱。


(1)形态特征 ①成虫

雌虫:体长7.5-8。5毫米,翅展21-23毫米。全体灰白色,头顶鳞毛白色,复眼黑色。触角丝状,基半部灰白,后半部带黄褐色。小盾片长卵形,基部两侧各有一个三角形的毛丛和圆形黑斑。颈片鳞毛白色。前翅白色,基部有6个不甚规则的黑色鳞斑,中横线深黑色,由前缘斜向内缘,但两端不达各自的边缘。外缘黑褐色,缘毛灰白色。后翅全白色,外缘淡黑色,缘毛白色。前、中足的腿节、胫节内侧黄白色,胫节外侧和跗节黑色;后足除跗节黑色外,其余为灰白色,胫节上的绒毛银白色且较长,胫节的前半段上和末端各有两枚距。

雄虫:体长6-7毫米,翅展17-19毫米。触角羽状,前翅面黑色。

②卵

红枣状,长径约0.4毫米,横向联合径0.2毫米。卵的顶部有一乳状突起,表面有横置的刻纹,初产时黄白色。

③幼虫

末龄幼虫体长13-14.5毫米,胸宽2。8毫米,扁平。体背黄褐至紫红色,腹面黄白色。头黄褐色,蜕裂区锐三角形,无颅中沟。单眼6个,黑色。胸足3对,正常;腹足4对,第1对短小,第2-4对正常。第1对腹足趾钩前方列发达,后方列短小,而第2-4对腹足和臀足则相反。腹、臀足趾均为双序缺环。

④蛹

雌体长8.1-8.8毫米,宽2.8-3。1毫米;雄体长6.4-7毫米,宽2-2.3毫米。扁梭形,黄褐色。将羽化时翅背呈灰褐色并可透见斑纹。头前方不突出,中缝线从前胸前缘伸至小盾片后缘,小盾片长卵形,其后端伸至后胸的2/5。腹部第2-6节背的前后缘各有2列小刺突,第7-8节仅有1列,第8节的后方两侧各具一枚瘤状刺突。腹端无棘。

(2)生活习性

此虫在广西南部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幼虫越冬。每年的3月下旬至5月初陆续化蛹,4月中旬为化蛹的盛期。蛹历期13-20天,成虫羽化盛期于5月上旬。成虫多于白天上午羽化,当晚可行交尾,次日夜间产卵,卵散产在树干或较粗大枝条的皮层缝隙间。成虫连续产卵约3天,寿命5-7天。幼虫孵出后吐丝交织呈条状或斑块状的"网道",并匿居其中取食、生长。低龄幼虫结成的网状块较小,近圆形,随虫龄的增大,食量加大,将红褐色粉末状粪便和屑末黏附在"网道"表,"网道"随之加大加厚。在荔枝树干上为害,其"网道"可连成较大块的"网道";在龙眼树干分杈处为害时,幼虫在龟裂缝中取食皮层,裂缝里排出褐红色颗粒状粪便。一般同一"网道"内有幼虫1至数头。幼虫历期很长,约300天以上。老熟幼虫在"网道"下吐丝结一梭形的茧后化蛹,预蛹历期4-5天。

凡树龄大且较荫蔽的果园和老果园,此虫发生为害较普遍。该虫幼虫期的主要天敌有寄生蜂,属金小蜂科和姬小蜂科。每年4月上中旬寄生率达10%左右。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