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灭的薪火》后记

文 | 胡洁

来源 | 商务印书馆



民族复兴的基础在教育,而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民教育更是处于极低的水平,文盲、半文盲占总人口的80%,学龄儿童入学率仅有20%左右。而与城市相比,乡村的教育境况更为严峻。因此,普及教育,尤其是普及乡村的中小学教育,成为新中国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党和政府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村村有学校、人人有学上”的乡村教育大发展拉开了序幕。在这场惠及普通农民且极大提升了中国民众文化素质的伟大事业中,数以千万计的乡村教师奋战在农村教育一线,用辛劳的汗水浇灌了原先那片思想落后、知识贫瘠的土壤,用数十载的光阴岁月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又振奋人心的青春赞歌。时至今日,我们不但早已摘下了文盲大国的帽子,全面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也实现了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发展的巨变。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回望七十五年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其中,乡村教师群体所做的工作和付出的辛劳功不可没。在经济落后、物资短缺的年岁中,乡村教师们扎根农村、克服种种困难,无悔坚守,在提升乡村教育水平的同时为新中国的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时光荏苒,白驹过隙,耕耘于乡间的一代“教书匠”逐渐老去,大多数人业已退出工作岗位,但他们的故事应为世人知晓,他们为新中国基础教育所做出的历史贡献应为后人铭记。



20世纪50年代,同一班级中学生之间年龄相差较大,姐弟同班读书学习

基于此,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依托“双一流”建设卓越研究计划“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研究”项目支持,于2022年1月1日,正式启动筹划已久的“新中国人物群像口述史”之“乡村教师口述史”项目。在团队进行口述史访谈的同时,为保证本项目在地域上的广泛性,亦向全社会征集在中国各地乡、镇、村各级各类中小学有任教经历的乡村教师的口述史,记录和存留下个体的经历和感悟,还原共同体的集体记忆,致敬为共和国的乡村教育发展做出贡献的乡村教师。这一征集活动获得了数百位社会各界尤其高校教师后记645和青年学子的热烈响应,共有233个个人或团队报名参与乡村教师口述史访谈,组成了一支地域分布广泛的研究团队。最终,我们收到了全国各地尤其是各大高校参与者提交的口述史访谈资料90套(包括访谈逐字稿、整理稿、访谈录音、图片资料等),来自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95位乡村教师接受了口述史访谈。经初步检查,除有9套材料不符合要求外,其余81套作品进入评审环节。之后,研究院组织了三轮评审,从中选出57套乡村教师口述史料,而这些史料的提供者也作为团队成员获邀参加2022年度的口述史研习营活动。2022年8月3—7日,入选者受邀参加了由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主办、大理大学民族文化研究院协办的第三届“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习营暨口述史稿修订会。



1965年,罗康健老师(一排右一)与良田小学老师、学生干部



1975年,吴泽晶老师(一排左二)参加教师资格培训班

在为期五天紧锣密鼓的培训学习中,周晓虹、张乐天、吴晓萍、金一虹、王爱丽、余秀兰、王茵、周海燕、刘亚秋、陆远、胡洁等教授和博士们,为学员们提供了十场口述史及文稿修订的专题讲座,并分成八个小组分别辅导团队成员进行文稿修订和打磨。在此之后,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口述史团队对这些口述史文稿进行了整理,并再次邀请部分访谈者和撰稿人对相关内容进行核实和加工。综合文本质量、代表性和典型性等多方因素,加上研究院院内团队完成的若干份乡村教师口述史稿,最终遴选出39篇文稿。

本口述实录收录的39篇口述史文稿,其中一篇为师徒两位乡村教师的合访记录,因此一共收录了40位乡村教师的个人生命史。这40位乡村教师分布于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男性30人,女性10人;年龄最大的出生于1932年,最小的出生于1973年,26人出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他们中绝大多数人的乡村教龄在30年以上,更有数位超过40年。他们的乡村教学经历覆盖了自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各个历史时段,见证了其间中国乡村教育发展的全过程,包括学校学制的变化、校园基础设施的改进、师资队伍的优化、办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具有重要意义的“两基”和“普九”工程的推进和发展。可以说,乡村教师的个人生命史嵌入在中国乡村教育发展史之中,透过这些乡村园丁的口述,我们得以窥见整个中国乡村教育一路走来的艰难不易和取得的斐然成就。

乡村教师口述史能够顺利完成,首先要感谢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周晓虹。作为“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和“新中国人物群像口述史”两大口述史项目的主持人和主导者,周老师极力倡导并促成了乡村教师口述史项目。从最初的组织研究团队、确定访谈主题,到开展口述史征集、举办口述史研习营,都离不开周晓虹教授的指导和支持。还要感谢上述所有专家教授和南京大学当代中国研究院的诸位老师和同学,无论是在口述史研习营的组织还是在后期的改稿编辑过程中,研究院的同仁们都做了很多工作并给予无私的帮助,这一来自学术共同体的支持和鼓励是我们前行的力量源泉。同样要感谢所有参与乡村教师口述史采集的访谈者们,你们的热烈回应和积极加入是我们这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而大众的广泛参与也为这一口述史项目增添了独特的意义。当然,最应该感谢和致敬的是这些平凡而又伟大的乡村教育建设者们,也就是本书的主人公——可爱的乡村教师。感谢你们接受访谈,留下这些生动丰富的个人生命史叙述;感谢你们用自己的才智和坚守为乡村孩子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为中国乡村教育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历史贡献。



20世纪80年代,李玉仙老师(左二)参加农村扫盲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前插部分收录的珍贵历史照片由亲历者陈洪波、陈建帮、段泰宇、费镇寅、高尚仪、和国锋、蒋世昌、李贵生、李玉仙、罗康健、马友明、强德庆、吴泽晶、杨朝春、杨泽忠和袁培香诸位老师提供,虽然其中一些老师的口述史未被全文收录,但他们一样为本书的出版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收集这些历史照片的项目参与者金荣、郑世志、王李宏、韩恒、李兴叶、费爱华、赵辰璐、杨轩宇、和星昀、曹潇雨、曹敏、李炜、强恩芳、刘彦东、赵艺晨,也以自己的方式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值得我们记之谢之。

本书的编撰过程,遵从本系列以往口述史文本的处理方式,对入选个案的整理与改写工作,基本的原则依旧是按主题调整口述文本的顺序,根据实际内容删减、调整叙事的顺序、增加上下文之间的连接词,但不增添与亲历者的经历、行动、态度与评价相关的任何文字。《不灭的薪火:40位乡村教师口述实录(1949—2024)》由胡洁担任主编,张寒担任副主编。胡洁对24篇口述史文稿逐一进行了段落调整、文字修订、细节确认、历史核实等工作,张寒则完成了15篇文稿的相关整理工作,最后由胡洁对全书40位乡村教师的39篇口述文稿进行通读和调整并完成全书的统稿和编排。



20世纪90年代,旧州民族学校的小学生在课间游戏

行文至此,我突然想起在整理书稿的过程中多次看到的一句话——“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句近400年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名言,是一代乡村教师的信仰,曾在艰难岁月中激励他们砥砺前行。我想,这也是“薪火不灭、代代相传”的意义之源。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坚定了乡村教师扎根农村教书育人的决心,即使需要面对清贫而又忙碌的生活,绝大多数乡村教师似乎认定了自己就是为这一职业而生的。诚然,这样一种“遂生乐业”的社会心态与教师这一职业具有的神圣感有关,但在急遽的社会转型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心态秩序危机之下,乡村教师何以做到“安贫乐道”“遂生乐业”?这对于我们重新思考社会转型与心态秩序之间的关系具有启发意义。今天是9月10日教师节,自1985年设立教师节以来,这是我们迎来的第40个教师节,恰巧本书收录的乡村教师也正好是40位。冥冥之中似有约定,谨以此书献给那些曾经或现在依然坚守在广袤乡村那一张张“三尺讲台”上的老师们!

主编简介

胡洁,社会学博士,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兼任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领域包括口述史与社会记忆、社会心理学、当代中国研究等。近年来在《社会学研究》《学术月刊》《社会学评论》《社会发展研究》等期刊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多篇,出版《集体记忆与多维叙事:比较视野下的社会科学研究》一书(联合主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