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李是个上班族,平时久坐不动,担心自己长胖。这天晚上临睡前,他突然想起白天吃了不少高热量食物,为消耗多余热量,决定做一组高强度健身操。

他跟着视频卖力跳动,不一会儿就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运动完,他满心期待能睡个好觉,还可能瘦一点。可躺到床上,他却翻来覆去睡不着,心脏“砰砰”直跳,像要跳出嗓子眼,身体也燥热难安。

好不容易迷迷糊糊睡着,半夜还频繁惊醒,第二天上班无精打采。原来,睡前激烈运动会让大脑和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影响睡眠质量,长期如此还会损害身体健康。小李的经历提醒我们,睡前别做激烈运动,想要健康,还是得选对运动时间和方式。

最佳运动时间并非“天刚亮”或“临睡前”

天刚亮时并非最佳运动时间:早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氧气含量相对较少,且气温较低,容易诱发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此外,光线不足还可能增加意外受伤的风险。因此,建议在太阳升起后、气温回暖时再进行锻炼更为适宜。对于大多数成年人而言,上午10点或下午3点左右是较为理想的锻炼时间,此时空气质量优良,阳光充足,有利于身体健康。

临睡前运动同样不可取:睡前运动会使身体处于兴奋状态,增加心率和呼吸频率,使人难以入睡。睡眠是身体恢复和修复的重要时间,如果睡眠质量不佳,会导致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等问题。此外,睡前运动还可能扰乱生物钟,影响身体的正常节奏。因此,建议避免在睡前1-2小时内进行剧烈运动,以免影响入睡和睡眠质量



推荐的运动时间段:

早上9:30-10:30:此时人体精力充沛,进行锻炼有利于神经兴奋、振奋精神,促进人体机能的代谢速度,加快血液循环,对保持一天充沛的精神和体力有一定好处。

傍晚(如17:00-19:00):此时身体和环境处于适宜运动的时段,有助于缓解一天的疲劳,促进睡眠。对于上班族来说,下班后进行运动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跟着做!这5种“最佳运动”,好处多多

1. 快走

好处:快走能提升心肺功能,让心脏和肺部更高效工作,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还能消耗热量,助力控制体重;同时活动关节,增加滑液分泌,改善关节灵活性,尤其适合中老年人预防关节问题。

做法:抬头挺胸、手臂自然摆动,步伐适中,以能持续交谈但稍感气喘的速度行走。每周进行 3 - 5 次,每次 30 分钟以上。

2. 游泳

好处:作为全身性运动,可锻炼多部位肌肉,塑造匀称身材;水的浮力减轻关节压力,关节疾病或体重较大人群也能参与;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提升心脏泵血和肺部通气能力。



做法:选正规泳池,做好热身。初学者从蛙泳开始,逐渐掌握其他泳姿。每周游 2 - 3 次,每次 30 - 60 分钟。

3. 瑜伽

好处:拉伸肌肉韧带,增强身体柔韧性;通过呼吸和冥想,放松身心,缓解压力焦虑;还能纠正不良体态,让人更挺拔自信。

做法:在安静舒适环境,穿宽松衣物。可跟教学视频或参加课程练习,每次 30 分钟以上。

4. 俯卧撑

好处:主要锻炼胸大肌、肱三头肌等上肢肌肉,增强上肢力量和耐力,对体力劳动者和运动爱好者很有帮助。

做法:双手撑地与肩同宽,身体呈直线,缓慢下降身体至胸部接近地面,再撑起。根据自身情况确定组数和个数。

5. 慢跑

好处:强化心肺,提高身体代谢水平,增强免疫力;还能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问题。

做法:选择合适跑鞋和场地,先慢走热身。保持均匀呼吸,速度适中,每周跑 3 - 4 次,每次 20 - 30 分钟。

锻炼运动的 6 个误区,别再犯了

误区 1:运动强度越大越好

很多人认为运动强度越大,锻炼效果就越显著,于是盲目追求高强度运动。然而,身体需要适应过程,突然的高强度运动可能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导致肌肉拉伤、关节损伤、心脏负担过重等问题。



建议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逐渐增加。可以通过心率、呼吸频率等指标来判断运动强度是否合适,一般来说,运动时能正常说话但稍感气喘为宜

误区 2:运动时间越长越好

有些人觉得运动时间越长,消耗的热量就越多,减肥或健身效果就越好。但实际上,运动时间过长会使身体过度疲劳,不仅影响运动表现,还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增加受伤风险。而且,身体在长时间运动后,能量消耗会进入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继续延长运动时间,减肥效率并不会显著提高。

建议根据运动类型和个人目标合理安排运动时间。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等,每次 30 - 60 分钟即可;力量训练每次 20 - 40 分钟。同时,要注意给身体足够的休息时间,避免连续高强度运动。

误区 3:只做自己喜欢的运动

只进行自己喜欢的运动,可能会导致身体锻炼不均衡。比如,只喜欢跑步的人,虽然下肢力量和心肺功能得到了锻炼,但上肢力量和身体柔韧性可能会相对较弱。长期如此,容易引发身体各部位发展不平衡,增加受伤的风险,也不利于整体身体素质的提升。

建议制定多样化的运动计划,结合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多种运动方式。例如,每周安排 2 - 3 次有氧运动,2 次力量训练,1 次柔韧性训练,让身体得到全面锻炼。

误区 4:运动前不热身,运动后不拉伸

运动前不热身,身体各器官和肌肉还没有适应运动状态,直接进行剧烈运动,容易引发肌肉拉伤、关节扭伤等损伤。而运动后不拉伸,肌肉会处于紧张状态,长期积累会导致肌肉僵硬、酸痛,还可能影响身体的柔韧性和关节活动范围。

建议运动前进行 5 - 10 分钟的热身活动,如快走、动态拉伸等,让身体微微出汗,提高心率和体温。运动后进行 10 - 15 分钟的拉伸放松,重点拉伸运动中使用的肌肉群,帮助缓解肌肉疲劳,减少肌肉酸痛和受伤风险。

误区 5:生病了还坚持运动

有些人在生病时,尤其是感冒初期,觉得运动可以增强免疫力,促进身体恢复。但实际上,生病时身体处于虚弱状态,免疫系统正在与病菌作斗争,此时运动不仅无法增强免疫力,反而会加重身体负担,使病情加重,还可能引发其他并发症。例如,感冒时运动可能导致心肌炎等严重疾病。

建议生病时应以休息为主,待身体完全康复后再恢复运动。如果只是轻微不适,如轻微感冒且没有发烧等症状,可以适当减少运动强度和时间,但一旦出现病情加重的迹象,应立即停止运动。

误区 6:运动后大量喝水或吃东西

运动后身体会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和电解质流失,很多人会一次性大量喝水来补充水分。然而,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会增加肠胃和心脏的负担,还可能导致水中毒。另外,运动后马上大量吃东西,此时身体的血液主要集中在运动器官,消化系统血液供应相对减少,消化功能较弱,大量进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腹痛、腹胀等问题。

建议运动后应少量多次地补充水分,每次饮用 100 - 200 毫升,间隔 15 - 20 分钟。运动后 30 分钟到 1 小时再进食,选择易消化、富含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香蕉、酸奶、全麦面包等,帮助身体恢复能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