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天气预报翻来覆去响。黄淮地区的麦秆刚泛起金黄。手机里的暴雨橙色预警却闪个不停。



老张蹲在田埂上捏着麦穗直叹气。

麦粒灌浆期最怕连阴雨。

往年这时候他早张罗着联系收割机了。

可今年的天就像漏了底的水缸。村头的大喇叭开始广播防灾要点。“玉米地赶紧挖排水沟!

”“大棚薄膜再压两道铁丝!”但咱农民最揪心的还是地里的麦子。“头茬蒜苔抢收完没有?

”隔壁李婶的话戳中了大家的心事。

农时可不等人啊。老一辈传下来的土办法这时候派上用场了。记得父亲说过,遇到连阴天。



可以在麦田里隔几步扎个草把子。

说是能让潮气散得快些。现在想想,这法子虽土却有道理。

不过咱也得听听农业站的科学建议。

农技员小王昨天挨家挨户发资料。“叶面肥要抓紧喷,磷钾肥能壮秆!”“倒伏的玉米秆别硬扶,培土固定更管用!

”东北的老张们得防着夜间霜冻。地膜覆盖得检查有没有破洞。

南方的稻田这时候最怕暴雨冲苗。田埂的缺口得赶在下雨前补好。可有些新问题让大伙犯难了。

无人机喷药遇上下雨该咋调整?



新买的大棚卷帘机能不能扛住大风?

这些事光靠老经验可不够。我个人觉得,该把村里的种田能手组织起来。大家凑在一起聊聊各自的应对法子。

再请农技专家来办个夜校。都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去年邻村老李家的葡萄园遭了雹灾。

多亏他提前给果树套了防护网。虽说花了些本钱,损失却少了大半。

这说明土办法结合新技术才是硬道理。现在各地的气象APP都挺好用。可咱农民更习惯看天看云。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还是记得牢。但手机里的实时预警也不能忽视。乡政府的应急物资储备点该去看看了。

塑料布、沙袋、抽水机都得备足。万一遇上大暴雨,这些东西能解燃眉之急。



还有件事得提醒大伙。买种子农药一定要留好票据。

要是遭遇天灾,保险理赔能少些麻烦。眼下最要紧的是分秒必争。

黄淮的麦农得趁着雨歇抢收晾晒。

华北的玉米地赶紧做好排涝准备。南方的菜农别忘了加固大棚支架。老人常说,种地就是和老天爷打交道。

咱既要信老经验,也要学新办法。天气多变,但咱的法子也要跟着变。

最后再啰嗦一句。要是拿不准怎么应对,赶紧给村农技员打电话。

他们比咱更清楚最新的防灾技术。别等灾害来了才着急,现在动手还来得及!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