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如光,微以致远。“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每一位教育者都是一部未完的诗集,扉页浸染晨露,行间缀满星光,记录着他们在育人道路上的点滴动人故事。
“育人故事”专栏将讲述您与学生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现广大教育者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匠心与温度。本期“育人故事”专栏,一起倾听陇西县云田石家门小学曲自立老师的育人故事~
我是陇西县云田石家门小学的数学老师曲自立,在黄土高原的褶皱里守了18年讲台。如今校舍焕然一新, 全校只剩三个老师和六年级的王敏博,这个总把笤帚当金箍棒玩的孩子。
石家门小学规模很小,只有几间教室,教学设施也很简陋。往昔,这里也曾热闹非凡,学生们在校园里尽情嬉笑玩耍,教室里传出朗朗书声。可随着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学生越来越少,到现在就只剩王敏博了。即便如此,我从未想过放弃,因为我深知,我的坚守对这一个孩子而言意义重大。
王敏博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清晨,他总会早早来到学校,放下书包就跑去校园角落,看蚂蚁搬家,观察蜘蛛如何织网。他会兴致勃勃地跟我分享,蚂蚁们怎样齐心协力搬运食物,蜘蛛织网时的动作多么娴熟。课间休息,他就像一只欢快的小鸟,在校园里跑来跑去,闻闻花香,摸摸老槐树粗糙的树皮,感受着大自然的气息。放学后,他会主动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帮忙开校门、捡地上的纸屑,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学习上,他长期进步不大,基础知识薄弱,学习方法也不对,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属于大家常说的 “学困生”。但我从未因此降低对他的要求,也没有减少对他的关注,反而更明白他急需我的帮助。
我办公室墙上的地图,是敏博最爱的 “陇原地图”。我们用黄土粉末涂出梯田轮廓,剪碎的黄芪片贴成山脉,洋芋淀粉和水调成糊,粘出渭河走向。讲到比例尺时,我握着他的手画线段:“这厘米代表陇西县到定西市的 10 公里,就像你从家到学校的 200 步。” 他突然指着黄芪山脉说:“曲老师,我们的教室就是地图上的小数点!”
去年,教室里还有两个学生。敏博和隔壁桌的王雅轩总把玻璃弹珠藏在课桌抽屉,趁我转身时偷偷碰撞玩耍。有次我故意咳嗽一声,两人慌忙把弹珠塞进书包,王雅轩的弹珠滚到讲台下,敏博立刻趴地上帮她捡。那时王雅轩帮助敏博用弹珠算加减法,十颗红色弹珠代表 “10”,五颗蓝色代表 “5”,凑在一起就是 “15”。后来王雅轩转学去了丹义小学,临走前把最爱的蝴蝶弹珠送给敏博,他攥着弹珠在操场老槐树下坐了一下午,直到暮色把影子拉得老长。
如今教室只剩他一人,但敏博总会在书包里装两个文具盒,一个装自己的玻璃弹珠,一个装着王雅轩和石子航留下的。有时他会对着空课桌自言自语:“石子航你看,曲老师今天教的圆锥体积,就像你以前戴的草帽,怎么才能装满水?” 说罢又自己摆摆手:“不过现在我会算了,等你们回来,我教你们。”
我知道,那些短暂的同学情谊,早已成为他童年里温暖的注脚。就像大树上的年轮,每一道都刻着相遇与离别。而我能做的,就是陪着他,把这些关于分享、关于告别的故事,都变成成长的养分 —— 就像他把玻璃弹珠按颜色分类时,不知不觉就学会了统计;在给转学生写信时,悄悄记住了地址里的数字编码。
教育从来不是孤岛,哪怕只有一个学生,那些曾经的同学情谊,那些共同度过的时光,都会在孩子心里种下温暖的种子。就像敏博总说的:“石家门的教室很小,但我们的笑声,能装满整个庄里。”
全市教育工作者
“定西微教育”
期待您的文字投稿
愿您在闲暇之际
待水沸茶烟轻扬时
执一卷泛黄的书册
让墨香与茶氤共舞
笔尖游走处
溅起星子般的教育灵光
写下您的教育故事与随笔
小编邮箱:2438685849@qq.com
文件请压缩
以“县(区)+学校
+姓名+联系方式”
命名格式
记得给小编投稿吖~
来源:定西微教育〡编辑 整理: 掌上陇西
【版权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征稿邮箱:50169220@qq.com
合作请添加小编微信号:zhangshanglongxi
掌上陇西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广告发布|便民信息|本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