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家道中落后,他买下鲁迅家大半祖宅,后因破产被抵债,其一后裔是“娃哈哈之父”。
鲁迅多次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家道中落,那么鲁迅的家道是怎么中落的呢?
这还要从鲁迅的爷爷周福清说起。
鲁迅的爷爷周福清29岁中举,33岁考中进士,是皇帝钦点的翰林院庶吉士,后任江西金溪知县。
虽然周福清文学造诣很深,但官场毕竟不如搞文字那么简单。
他耿直的性格因与上级不和被弹劾免职。
迫于生计,他不得不“卖田捐官”,50岁卷土重来,担任内阁中书。当时成为了绍兴三大家族之一,包括俞氏家族,代表人物俞大维;周氏家族,代表人物鲁迅和周作人;陈氏家族,代表人物陈三立、陈寅恪。
仕途坎坷的他,将希望寄托在儿子周用吉身上,周用吉也就是鲁迅的父亲。
事与愿违的是,周用吉尽管读书非常用功,周福清也对他要求严厉,但他仍然数次落榜。
见多了官场黑暗的周福清只好在儿子最后一次参加考试时,咬牙拿出一张一万两的银票,写了一封长信,贿赂考官,那位考官是他的一位老乡,恰好担任当年浙江省的考官。
但问题是,周福清仅拿了一万两银票,却在长信中点了六位主考官的名,意思是将一万两银票给大家一分。
在那个只认钱不认人的官场。
当时一个乡试名额都要一万两至三万两银票,他拿着打发叫花子的钱去办这么大的事,结果他的老乡觉得为这一点小钱没必要冒那么大的风险,于是转身就将他卖了,对方连钱带信一并交给了官府,此事不久就被上报到了朝廷,周福清因科场行贿案被光绪皇帝定为“斩监候”。
周福清科考舞弊案时,鲁迅年仅12岁。
周福清蹲了8年牢,被放出来时已经66岁,三年后就郁郁而终了。
鲁迅在12岁之前,是家里光景最好的时候,闰土一直喊他少爷。
鲁迅家道中落后,鲁迅与二弟周作人也在北平工作,就想带着一家人到北平生活,加上经济拮据,于是就将绍兴的祖宅变卖了。
买鲁迅家祖宅的人叫朱阆仙,朱家自称是宋代大儒朱熹的后代;鲁迅所在的周氏家族自称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的后代,就是写《爱莲说》的那位。
朱阆仙是个非常善于周全的人,他虽然是捐了一个官,但做到了知州,还被赏戴花翎,他一直以慈善家的形象活跃在晚清与民国时期的绍兴,并因此受到官府多次嘉奖。
朱阆仙的父亲以治花柳病在上海出名,攒下了巨额资产,朱阆仙继承了父亲的巨额遗产,并跻身于上层社会。
不过,他一边赚钱,一边做慈善,并且热衷于慈善,一边赚钱,一边舍得。他施粥,施医,捐资兴学等。
1918年,朱阆仙买进鲁迅祖宅,百草园及整个新台门以及周围王姓的房产,后耗资重建设为“新磐庐”,不过也因此债台高筑,所以买房也要量力而行,在1938年被抵债,朱阆仙也撒手人寰。
不过朱阆仙的子孙后裔在上海、重庆、杭州和绍兴都有分布,也分布在各行各业,他的裔孙朱寿民更是海内外著名营养学家,创制了娃哈哈营养口服液,家哈户晓,被称为“哇哈哈之父”。
我为什么要写这些呢?这也和大家的疑问特别契合。
大家可能会说,名人的圈子里全是名人,名人的后代也是名人。
当然我们不容否认的是,名人家庭对后代的培养,以及社交能力的环境影响,他更容易融入他们的圈子。这也是名人的资源优势。
当然还有一点,名人本身带社会的认可度,大家对其的认可,更容易转移到后辈身上,也更受到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