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侨”,一个承载着丰富历史与文化内涵的词汇,最早现身于清代启蒙思想家郑观应呈给李鸿章的奏章之中。“华”,是华夏大地的古老称谓,“侨”,则有寄居、客居之意,所以华侨,我们可以理解为那些在国外定居,却依然保留着中国国籍的游子。



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有四个声名远扬的侨乡,分别是泉州、潮汕地区、梅州和江门。其中,泉州堪称华侨人数之最,多达750万人,数量是第二名江门的两倍有余。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国第一侨乡”的桂冠却并未落在泉州头上,而是被江门下辖的台山摘得。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奥秘?怀揣着这份好奇,珊姐姐在台山游玩时,特意前往台山新文化地标——台山华侨文化博物馆一探究竟。



台山华侨文化博物馆坐落于台山台城德政路台山新宁体育馆东侧,并且免费向公众开放。这座博物馆规模宏大,建筑面积达10271平方米,共有6层展馆。因为珊姐姐此行的目的是深入了解台山的侨情侨史,所以便将参观的重点聚焦在了2 - 3层的展馆。



走进展馆,率先经过序厅《内外台山》,随后踏入《走向世界》的展示区域,这才知晓台山出现移民现象,背后有着诸多因素,是地理、环境、历史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正是这些因素,促使台山成为了“中国第一侨乡”。

第一、从地理因素来看:台山市地处广东省珠江三角洲西南边陲,南濒南海,与港澳毗邻。其海(岛)岸线长达697公里,沿岸分布着广海湾、镇海湾两大海湾,还有557个大小海岛(礁)星罗棋布。如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台山人开展海外交往和出洋谋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追溯历史,据《隋书谯国夫人传》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有台山人与海外有往来,这是目前从史书上能看到的台山与海外交往的最早记录,距今已有1500多年。唐宋元时期,台山与海外的交流愈发频繁,尤其是在1279年元灭宋之后,大量台山人为了求生,逃亡海外,主要前往南洋地区,他们便是台山早期的华侨。到了明清(至鸦片战争前)时期,一方面,海外贸易的蓬勃发展,让向来以“贩海”为生的台山人有不少选择出洋做生意;另一方面,朝政腐败、朝代更迭,农民起义失败后,众多失败者逃亡海外;再加上倭寇侵扰、西方殖民者与内地不法之徒勾结,“掠良家子女卖之”,特别是海盗张保仔被清廷“招安”后,反对降清的数万兵民(其中不少是台山人),大多逃亡南洋。这一时期,形成了台山古代先民第二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活动。



广海镇刘重民先生所编的《台山华侨沧桑录》有这样的记述:据《山背乡志》记载,1774年广海山背村的陈学进已在南洋谋生。端芬梅耀萱于1786年从马六甲前往槟城,台山人最早前往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地,被称为去“南洋”,后来也有人前往美国、加拿大、古巴、墨西哥等地。

第三、古代台山人多地少,到了19世纪中期,粮食短缺的情况愈发严重,百姓生活困苦,青壮年男子出洋谋生逐渐成为一种传统。与此同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发现金矿,随后美国、加拿大修建横贯大陆铁路,都急需大量劳动力,这吸引着台山人从传统的东南亚移民方向转向北美和大洋洲。在海外拼搏挣钱,回家乡“买地、建房、娶老婆”,成为了华侨们的三大心愿。



珊姐姐在馆内细细观看,不难发现台山成为我国著名侨乡,并享有“中国第一侨乡”之称,主要是在鸦片战争以后。

1、从鸦片战争(1840年)至1949年的这一个多世纪里,台山人先后3次掀起国际性移民高潮。第一次移民高潮出现在1848 - 1860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相继发现金矿,掀起“淘金热”,无数台山人怀揣着“黄金梦”,奔赴这些国家;

2、第二次移民高潮是在1862 - 1885年,美国、加拿大修建太平洋大铁路,成千上万的台山人被招募为“苦力”,成为修建这两条铁路的主力军;

3、第三次移民高潮发生在1943 - 1949年,中国人民以及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使得美国等西方国家相继废除排华法并修改移民法,允许华人入籍。加之抗战胜利后侨民迫切渴望家庭团聚,又因国内全面内战爆发,许多台山人通过家庭移民、婚姻移民等合法途径,移居到美、加等国。



4、在新中国成立前,台山人出洋的方式有赊单华工、猪仔华工、自由移民等,但大多数出洋之路充满了艰辛与血泪,是一条白骨嶙峋的不归路,书写着一部悲惨的历史。建国后,台山人移居海外则主要是出于自愿,并且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以与亲属团聚为目的,他们的合法权益也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5、改革开放后,台山又掀起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新移民浪潮”。国家落实华侨政策,台山侨乡的移民步伐至今仍未停歇。许多侨眷、港澳台同胞的家属,通过合法途径获批后移民海外,与亲人团聚;而一些原本没有直接“海外关系”的人,也通过婚姻、劳工、投资等方式,达成了移民海外的目的。据数据显示,2022年台山现旅居海外的华侨、华人及港澳台同胞多达180多万人,他们分布在世界六大洲110个国家和地区。而此时台山的常住人口才90多万,在外人员比全市常住人口还多,因此便有了海内、海外“两个台山”的说法,毫不夸张地说,台山人基本家家户户都有亲戚旅居海外。



那么,台山究竟是什么时候被正式称为“中国第一侨乡”的呢?据《溯源月刊》记载,1958年12月,董必武视察台山,途中经过那金、上泽、端芬时,被一路上造型独特的洋楼和碉楼、鳞次栉比的侨房所吸引,不禁赞叹道:“台山不愧是全国第一侨乡,名副其实,毫无夸张。”从此,台山便有了“中国第一侨乡”的称谓。

如今,台山与泉州、潮汕、梅州的华侨分布有着显著的差异。其他三个侨乡的华侨大多分布在东南亚,而台山的华侨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这些国家在当时是新兴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代表着西方文化圈。如果说泉州、潮汕和梅州的华侨为当地所引进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那么唯独台山侨乡能够见证中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这一独特之处在中国的侨乡中实属罕见,所以台山被称为“中国第一侨乡”实至名归。

最后,这次参观,让我感受到台山华侨博物馆无疑是一个了解华侨历史的绝佳之地,馆内的展品令人惊叹不已,它们充分展现了华侨在海外奋斗历程中的重要贡献,让人们对他们的拼搏与付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尊重。如果你也对华侨历史充满兴趣,不妨来这里走一走,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