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珠江三角洲的西江之畔
江海大地承载着四百年的龙舟记忆


当现代都市的霓虹照亮江门高新区时
河涌中此起彼伏的龙舟号子

依然在诉说着这个城市的文化基因


这不仅仅是一项体育竞技的传承
更是一部关于生存智慧、宗族
凝聚与时代变迁的活态史诗

据民间相传,外海龙舟始于明万历年间,一般在农历五月初进行竞渡。据道光二十五年版《新会龙溪志》记载:“本乡大龙舟八,分八坊制八舟,曰金龙,曰银龙,曰黄龙,曰绿龙,曰红龙,曰黑龙,曰白颈,曰红龙黑鬣。其数配乎八卦,其色取诸五行,长十丈有余,可坐七十二人。自月朔起,八龙迭游内涌,端阳日则竞捷于村前海,竖帜鸣鼓,喧闻数里,是为消煞之用。”八坊按祠堂划分,但出赛的扒仔则可在其他坊招募。


1937年的《民权报》刊登题为《外海八坊龙舟竞渡》的新闻,1938年的《大华报》刊登题为《外海龙船昨竞赛 白龙获冠军》的新闻。两则新闻都提到外海有八坊龙舟,在端午期间竞渡,全乡人热烈参与等消息。

在1945年抗战胜利后,外海乡民在8月特别加开了一场龙舟赛,叫“胜利龙”。

新中国成立后,外海龙舟在土改前停过一段时间,土改后继续举办竞渡。此时仍以传统的名称命名龙舟,但龙舟坊已根据祠堂所在的村委会来划分。其中,由于黄龙的龙舟坳在中路(现时的东宁、前进、七东、七西),黄龙划归中路,竞渡共7条龙舟参加。

1957年的《新会报》刊登题为《大赛龙舟 九日在外海举行》《万人争看赛龙舟》两则新闻。其中提到:“有七只可坐60多人的大龙舟……成千上万看龙舟竞赛的有新会各地,江门和中山古镇等地的群众……早上6点多钟,讯号一响,即时鼓声齐鸣,八、九丈长的龙舟在北街对面的古猿洲开始放龙了……黄龙第一个到达了终点。”

另据《潮连镇志》记载,1963年,该镇的豸冈大队参加外海公社举办的龙舟赛,并夺得第一名,此牌匾至今仍悬挂于当地大王庙中。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外海龙舟的影响力。


1980年的龙舟鼓点,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显得格外嘹亮,竞渡时间改为新历10月1日。

此时,华侨们希望资助龙舟,在墟镇和四大组建了新黄龙。中东村另组建了“柑皮红”。这个时期的数据极具象征意义:龙舟数量增至9条,其中有两条黄龙,两条黄龙并驾齐驱的景象,恰似传统与现代在时代浪潮中的对话。80年代分别在1980年、1981年、1984年、1985年举办竞渡,其余年份虽不举办竞渡,民间依然坚持将龙舟“起坳”,这种文化自觉构成了最动人的传承图景。


至今,外海龙舟仍然是当地重要的传统民间活动。每年端午节,各个坊会进行龙舟巡游活动。从1990年开始,为了活跃文体活动气氛,政府定在每年国庆节举办5人龙舟竞赛,至今已成功举办17届赛艇(五人龙舟)比赛。




来源:江门日报(记者/何榕 通讯员/区靖怡)

关注【江海高新发布】

读懂高新 关注江海

新闻资讯 一手掌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