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乡情

——记第一次短暂的探亲假

  • 李义忠

故乡的云和月、山和水,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当兵进藏4年多,故乡在心中陌生了。短暂的故乡行,仿佛回到了童年。

——题记

地上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带着儿时背诵的李白《静夜思》走进军营,雪域浩渺的星辰、边关的皎洁的月光,就陪伴在我身边,让故乡不再遥远,《静夜思》就是一曲故乡情歌。

谁不说咱家乡美,道不完的故乡情。连绵的秦巴山,滔滔的渠江水,生于斯长于斯的那片土壤,就是根和魂。离开故乡4年多,那山、那水、那些梯田、坡地、花草、果林;那些逗人喜欢的鸟鸣蛙叫犬吠还熟悉吗?那条孩提时光腚嬉笑洗澡、放牛割草的观音小河,依然如故还是换了新颜?我的父老乡亲、弟妹,儿时的伙伴,关心我成长的大叔大婶们还好吗?小时候的旱涝等自然灾害,还上演吗?梦回故乡情难忘,返川思乡情更切!

1976年冬,走川藏线入川执行接兵任务,汽车独立营的轿子车队战胜旅途的艰险,提前驶进了成都市一环路衣冠庙,西藏军区第二招待所,西藏军区驻川办事处:西藏军区1976征兵办公室。


当年我的军装照

新兵X团政委陈昌和宣布:经请示军区首长同意,此次出藏接兵人员,利用短暂的间隙,临时探亲7天假。

在那个艰苦的年代,西藏军人是冒着生命危险进出西藏的,旅途艰辛就多磨难。军区首长除了对部属关爱外,独立营轿车队也为我们赢得宝贵的几天时间。

探亲是我渴望已久的事情了,“军人以执行命令为天职”“家是最小的国,国是千万家”。

川藏线上刘参谋、任干事调侃我让藏族小姑娘把我拐走,提醒我年龄不小了。部队的老同志们上有老下有小,千山万水相隔,家中有父母妻儿,牵挂责任中期盼着。

即将见到久别的父母和弟妹。第一决定就是发电报!父亲就在公社医院工作,邮递员第一时间就会告诉父亲,我要回家的消息。

买点儿什么礼物回家呢?虽然说农村人自己种庄稼,饲养鸡鸭鹅兔等,一日三餐粗茶淡饭和睦相处。也有时令水果,桃李杏、石榴苹果和梨等。不过,那红彤彤山东烟台苹果、大城市的香烟、水果糖、花色各异洋气十足的点心就稀奇了。

家居巴山麓、渠县是吾家。不过流经渠县的那条渠江的确有缘,如一条长龙蜿蜒曲折、拐来拐去不愿离开,竟然在境内流淌100多公里,称为渠县人民的母亲河是名副其实。大小支流、小溪反正有不少!

秦巴山脉横卧境内,是我童年打柴和挑煤炭的目的地,山中有条传说中的龙洞,一条流冰凉河水的就命名为冷水河,它收集山中的雨水和无数的小河后不停奔流,经龙门峡后,在山城汇入嘉陵江。

一座座青山,紧密相连,一条条小河绕家转,一片片梯田、一块块坡地,劳动的歌儿飘飞在乡间。屋前的观音小河,从数十公里的观音山(大巴山或称秦巴山)收留多条小河汇聚,穿行在浅丘腹地,形成一片一片的河套梯田坡地,最后汇入琅琊河,再扎入母亲河渠江的怀抱,是养育祖祖辈辈的地方——我的故乡。

平常温顺的渠江,一旦发起脾气来波涛汹涌、摧枯拉朽破坏故乡农田庄稼。夏季秦巴山麓的渠江流域是暴风雨多发地区,屋前的观音河河水也同样顿时暴涨,翻滚着浊浪的洪水一路漫上河岸,裹挟着黄澄澄的泥沙,摧枯拉朽、无情地冲毁农田、坡地、淹没庄稼,塌方滑坡、摧毁河岸的农家房屋、冲走家具农具,还威胁人和家畜安全、并造成伤亡。洪涝灾害侵蚀要几天几夜才能消退,也可能过段时间再次席卷再次袭击。灾后一片狼藉,修田改地、修路、修房子,重建家园。

涝灾后出现旱灾,雪上加霜,田裂地干,庄稼被烈日晒死颗粒无收。最无助的是水井干涸,人和家畜没有饮用水。乡亲们就通宵去河边等水,泉眼如眼泪似的一滴一滴流。家乡流传:“有女不嫁临河家,洪水毁屋淹庄稼,颗粒无收去讨饭,哭天喊地泪涟涟”。

绿皮火车一路哐当哐当地鸣叫着载着我,回到渠县奉家乡琅琊火车站。一下火车就远远地看到了熟悉的身影,那个肩背红十字药箱,头上戴着棉帽、背部微驼的父亲。长年奔走在乡间田边地头,风霜雨雪,走村串户、出诊看病、送医送药,较4年前离开时强健的身体衰弱些。父亲认出穿绿军装的我出站,就快步迎过来。

“妈妈呢!”我环顾四周寻找妈妈的身影。你妈妈在家等你。接电报,就估摸着你会坐这趟火车。因为,那时只有成都到武昌这辆慢车停靠琅琊火车站。

我鼻子一酸泪水不自觉地流下来。“儿行千里母担忧,可怜天下父母心”。

是久别重逢还是思子心切,父亲伸出双手把我揽入怀抱,一声:“忠儿!”我那久违的“爸爸”也脱口而出。父亲的眼泪再也包不住了,流过那饱经沧桑而瘦削的脸颊滴落在我肩上。父亲宽厚的肩膀就是游子回家临时停靠的港湾,“父爱如山”。

乡亲们没有不认识父亲的人,围过来看我们父子团聚,七嘴八舌地说:“李医生,您当兵的大儿子回来看您老两口呀!”“都当兵好几年了吧,都穿四个兜的军装啦。”“看您多有福气呀!”“得热闹一下哟!他妈妈咋没有来车站呢?”

离开故乡4年多了,围观的乡亲似曾相识,就是不知道姓啥名谁,就只有表叔表婶孃(方言)地随口打招呼。

父亲微笑着点头,没有告诉她,他妈妈还不晓得忠儿今天回来呢。

“快领回家吧,给他妈妈一个惊喜”。父亲一边发“经济牌”香烟,一边点头谢谢!

一路上与我们打招呼的乡亲不少,父亲点头发香烟致谢,我也跟着说谢谢,那份久违而淳朴的乡情,感动了我这个千里归乡的游子。

快到家门口,儿时的小伙伴围过来,大喊大叫“洋娃儿回来了”(乳名阳春、谐音洋娃儿),邻里乡亲也赶过来看热闹,“洋娃儿长高了”“长变了”“得多住些日子”“回来要娶媳妇吧”看把乡里乡亲急得什么的。

弟弟跑出来接过我手中的东西,妈妈用手遮挡眼泪快步走出家来,“我的阳春回来啰”。饱含泪水地看着我笑,我赶紧迎上去,和妈妈拥抱在一起,母亲的眼泪扑簌簌地流下来,她赶紧用手抹了抹眼泪说“我高兴呢”。

妈妈一人带着弟弟妹妹,洗衣做饭操持家务,还要参加生产队的劳动可辛苦了。


唯一的一张父母亲合影照

从小看着我成长的石婶嬢、奉婶嬢、王婶孃、苏婶嬢、陈婶嬢等,有的提着花生、有的端着苞谷花、红苕干,还有揣几个鸡蛋、提两斤面条,还有抱几颗白菜萝卜的来家看我。妈妈推脱着说家中有呢,不用你们破费。

其实,我知道爸爸行医几十年,十里八乡的名医,乡亲们生病大都会找父亲诊治。那时候,经济困难,一时没有钱付药费,他处处为乡亲们着想,有钱无钱都是一样对待,看病处方拿药。没有钱的乡亲他自己把医药费垫上,待到他们有钱了,什么时候给钱也不计较,口碑那是杠杠的。妈妈也是热心人,不管是谁家困难,只要家中有,毫不吝啬地帮助邻里。

所以,四邻八舍都诚心相处,也就有今天的感人至深的温馨场面。爸爸也过来打圆场,你们也不宽裕,请各自拿回去吧。婶婶嬢嬢们七嘴八舌地说,“洋(阳)娃儿小时候喜欢吃这些,那么多年没有吃过了,也不算什么值钱的东西。”

爸爸老规矩逐一给乡亲们挨个递烟,我也跟着划火柴点烟。给客人端茶水,农村人好客、讲人情世故,邻里乡亲哪家有事情,都会拿出自己种出来的食物、蔬果送礼,表示邻里真诚。

农村人讲礼数,虽然那时大家都不富裕,礼尚往来的事情是必需的。妈妈也只好顺水推舟,下次回报他们,赶紧手忙脚乱地,准备饭菜招待他们。

叔叔和表婶们就开始重提我小时候的旧事。那些幼稚可笑的、尴尬的逸闻趣事。

王芳碧表婶先揭我老底,阳春4、5岁那年弄丢钥匙,躲藏在路边坡地的辣椒地里,直到夜里不敢回家,全队的社员出动寻找,阳春,义忠、洋(阳)娃儿的大声呼叫。就是找不到你洋娃儿,还是我看到辣椒地里有晃动,知道你藏在那儿,所以,就把你拧了出来。我点点头回答,就是,不知怎么就把脖子上的钥匙玩掉了,害怕妈妈打我,就藏在辣椒地里,害怕野兽(方言指狼)不敢出声,琵琵发抖辣椒跟着晃动,幸好王表婶发现了我,不然我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呢。记得她一把拉住说娃儿别怕,一边喊张良英(妈妈),娃儿在这儿呢,你可别打他呀,看吓得什么样子了。一边哄我娃儿乖不怕,给你妈妈说好了不会打你的。现在说起特别幼稚。

何经理表叔接过话题,阳春那年辍学(学校闹革命停课)学耕田。架起刚刚教会耕田的小水牯牛,耕陈家过路田。他年纪小体弱,驾驭不了水牯牛,被水牯牛托起犁头从田里跑上岸,围着队里的碾米的碾子转圈圈,要不是我跑过去一把抓住嚼口,差点就出大事了。我不停地说谢谢,那年多亏何表叔见义勇为救我。不光丢人,危险的是铁犁头会割伤我的腿,弄不好就留下残疾呢。

特别是有一年发洪水,跟着队里的叔叔打捞洪水中的东西,水性差,眼看着就被洪水冲走,幸好被黄才尔发现,洋娃儿被冲跑了,黄益金表叔奋力游过来一把救起我,要不就没有今天的洋娃儿了。黄表叔也凑热闹发表救人的英勇一幕。我走过去握手,连声感谢救命之恩。

小时候放牛、放羊,突发狂风暴雨,被牛羊拖拽着跑而不敢放手,幸亏郑表婆大声喊,洋娃儿快放手,弄摔伤你呀洋娃儿。

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们,才尔、方成、几尔、贵成、九尔、邓山、连学等毛根伙伴。谈论小时候,放牛、骑牛、让牛在河里、水田中洗澡,牛儿在泥田里滚得满身黄泥。割草、下河光腚洗澡、上山打柴、挑煤炭、上学打打架、被狗咬了不敢吱声,悄悄用苦蒿咬碎糊上,疼得咬牙切齿,好久才长好。我的大小腿,至今留下两处伤疤呢!

还有割草、打猪草去割队里的红苕藤、花生叶回去喂猪,瓣苞谷回家烧起来吃等,小时候调皮捣蛋,干些幼稚可笑的趣事太多了。一时引得大家嘻嘻哈哈大笑,也弄得我挺不好意思呢。

儿时农村的孩子就是跟泥巴打交道,调皮捣蛋的年龄,干出意想不到的、幼稚可笑的事情多着呢,留下了一些逸闻趣事,现在重温起来,好像又回到了那个天真无邪的放牛娃儿的童年,是多么的开心和快乐。

请客吃饭招待邻里乡亲,七大姑八大姨你来我往。饭后难得陪着父母亲在乡间地头、河边转转。欣赏远处的那座山、屋前的观音河,一切都还留着童年的模样,唯一的变化就是岁月染白了父母的双鬓,沧桑脸庞。

转眼7天一晃而过,母亲泪水在眼里旋转,父亲强装着笑脸,弟妹们恋恋不舍……该我挥手说再见了——我的故乡。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李义忠:1972年12月入伍,先后在西藏军区56190部队和第三野战医院,解放军第41医院工作。多次参加军区医疗保健任务,到各军分区,各边防部队及边防哨所。常参加各边防部队进行抢救治疗工作。


作者:李义忠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