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治日报
法治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昊
5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公布6件人民法院审结的串通投标及其关联犯罪典型案例。典型案例中,人民法院注重全链条惩处犯罪,对串通投标黑灰产业链条上各个环节的利益相关人员进行全面惩处,确保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据介绍,招标投标市场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益、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当前,串通投标犯罪案件呈现出犯罪主体多元化、犯罪手段隐蔽化、犯罪链条组织化的新特点和新动向,扰乱了招投标市场秩序,损害了经营主体合法权益。本批典型案例明确法律适用标准,统一裁判尺度,为有效惩处犯罪、维护市场秩序提供指引。
本次发布的典型案例涵盖工程建设、物资采购、土地承包等多个经济领域。在具体方式上,包括招标方在拟定招标方案时与投标方内外勾结,招标代理机构居中牵线,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围标陪标等多种类型。对于此类案件,人民法院秉持全领域覆盖理念,无论案件发生在哪个领域、哪个行业,均坚决依法惩处。
当前串通投标犯罪出现多种新型犯罪手法:招标方为意向投标人量身定做招标参数,表面合法,实则暗箱操作;招标代理机构通过不正当手段控制评标专家评分账户,虚假评分;投标人为了规避大数据监控,采用阶梯式布点报价的方式进行围标。典型案例中,人民法院面对这些复杂的犯罪手法,严格适用法律,依法精准定性,坚持证据裁判原则,深入审查招标文件、电子数据、行为手段、资金流向等核心证据,建立实质违法性判断标准,依法准确认定犯罪性质。同时,对于案件中涉及的行贿、受贿、伪造国家机关印章等其他犯罪行为,依法数罪并罚,实现对犯罪行为的精准打击。
典型案例还展示了人民法院在依法惩治串通投标犯罪的过程中,落实宽严相济,确保罪责刑相适应。人民法院突出从严惩处的总基调,通过判处罚金、追缴违法所得等手段“打财断血”,彻底铲除犯罪分子的利益链条。
此外,人民法院积极践行“抓前端、治未病”理念,用好司法建议,深化协同治理。在审理串通投标案件的同时,通过梳理招投标活动存在的隐患,向行业主管部门制发司法建议,提示资质审查、评标规则设计、电子招标系统安全防控等环节存在的高发风险。